NEWS
近年来,重庆市聚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散、小、弱”问题,积极探索以“医通、人通、财通”为核心内容的区县域医共体建设新模式。
01
在医通方面,重在“同质化”
一是明确提出基层66个首诊病种,持续改善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同质化程度明显增强。
二是在区县域内统筹建设区域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中心,为基层提供远程影像、心电、会诊等服务。
三是牵头医院以“领导+科室+专家”的形式,对基层包干负责。统一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推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服务同质化。
四是创新医防融合新模式统筹,建立医共体内公共卫生和慢病管理中心,组建中医、妇幼专科联盟,推进基层“两部一馆一专区”建设。
01
在人通方面, 重在“引导性”
一是设立“编制池”,积极推行区县级公立医疗编制备案制管理,扩大区县级医院人员配置规模。
二是推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促进了县、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流动。
三是完善基层人员遴选办法,允许在基层工作满10年的优秀医务人员选送上级医院。打破基层全科医生在晋升职称方面政策障碍,提前一年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四是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特设岗位,从市级、区县级医院引进中高级职称人员,不受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制。
五是建立医共体医保费用“总额预算、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支付机制,解决分级诊疗中患者向下级转诊的难点问题,引导患者下转。
02
在财通方面, 重在“聚集力”
设立“双资金池”,创新解决基层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问题。“双资金池”即“基层卫生发展资金池”和“技术协作服务资金池”。
“基层卫生发展资金池”由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一定比例提取各成员单位医疗服务收入,整合财政补助的运行、建设等资金,统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偏远乡镇绩效补偿等支出。
“技术协作服务资金池”按照“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出资一点,区县政府补助一点”原则,统筹用于人员上派下挂时,开展远程诊断、会诊、药学服务等费用。
目前,相当一部分地方医共体是松散型的,联系不紧密。大中医院对共体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帮扶流于形式,存在“一过性”,不能融为一体。
所谓的医共体,有的地方大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关系不和谐,甚至相互拆台,分级诊疗不能有效实施,只是一味上转,不能下转,不能一路绿灯。大中医院不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当作自己的帮扶成员单位,去尽职尽力。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笔者认为,各地政府及财政、医保、卫生健康部门应打通医共体中的“医通、人通、财通”之路,这样才能让医共体不流于形式。
一是医共体内的牵头医院必须以“领导+科室+专家”的形式,对基层包干负责,让大中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垂直联系管理团队遍地开花。实施好“县招乡用村联盟”,当大中医院拥有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对自主权,能解决“县招乡用村用”问题,医疗资源的共享更是突破了体制编制内人、财、物的限制,能够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所急、所困进行针对性帮扶。
二是建立健全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六大中心。不妨以医共体内的牵头医院为龙头,实现急诊急救、远程会诊、影像诊断、病理检验、心电诊断和消毒供应等“六大中心”全覆盖,通过融合共享,来有效破解优质急救、医疗资源不充足、下不去的难题。
三是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咨询答疑、义诊服务、健康面对面等健康行动。组建大中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团队,并联络、动员更多的家乡名医定期家乡义诊,服务乡亲。定期深入辖区内社区、村组,与居民零距离接触、交流、宣讲、义诊,建立相应的医疗服务微信群,让居民在家门口有更多的健康获得感。
四是实施好市、县、乡镇、村青蓝结对帮扶工程,并签订相应的师徒责任制带教合同,做到精准帮扶,提升对口帮扶效果,缩短基层医生与大中医院医生之间的水平差距。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缓解县域内基层“看病难、急救更难”的窘境,不断放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半径。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