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氯喹未促进病毒转阴,反增不良事件|瞿介明教授、宁光院士等领衔16家新冠定点收治分中心发表研究

2020/5/20 9:49:40来源:网络

5月1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宁光院士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时国朝教授、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牵头,全国16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分中心参与的全国多中心、平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在《英国医学杂志》(BMJ)正式发表。


5月18日,瑞金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研究结果提示,对于轻中度新冠肺炎患者来说,与标准治疗相比,联合羟氯喹的治疗不能带来病毒转阴的额外获益,且存在一定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主要为腹泻)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即试验结果不支持对轻中度新冠感染的患者联合使用羟氯喹进行治疗。


这是全球首个多中心的羟氯喹随机对照治疗轻中度新冠感染的临床研究。覆盖了2月11日至2月29日中国16个医疗机构的15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羟氯喹联合标准治疗组(75例)和标准治疗组(75例),标准治疗组给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指南所推荐的标准治疗,羟氯喹治疗组以每天1200mg的负荷剂量连续3 d服用羟氯喹,随后以每天800mg的维持剂量继续给药,轻至中度患者(148例)的治疗周期为2周;重症患者(2例)的治疗周期为3周。


结果发现,在150例患者中,有109例(73%)在28 d前出现病毒核酸转阴。进一步统计显示,标准护理加上羟氯喹组28 d核酸转阴率达到85.4%,而仅接受标准护理组的转阴率为81.3%,两者相差仅4.1%。但从不良事件来看,接受羟氯喹治疗的患者中不良反应的比例高达30%,远超过标准治疗组9%的不良反应率。


时国朝教授分析,不良反应最多的是腹泻,其次为恶心、呕吐,两组患者均无严重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这一临床试验结果与此前关于羟氯喹体外试验鼓舞人心的结果得出相反的结论。


“体外有效果,未必体内有效,当然该研究代表一个特定的研究纬度。”研究者表示,希望这一研究对羟氯喹在新冠治疗的临床定位提供更真实和确切的依据。


研究者谈到,今后进一步研究会考虑再度缩短“起病-用药”时间,并纳入更多重症患者,限于特定时期的特定研究会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研究还将继续。


此前也有专家相信,抗病毒药物如能在患者发病早期尽早使用,将能最大程度发挥效果。因为一旦患者体内激起免疫反应,抗病毒意义就不大了,反而可能需要使用抗炎症药物。


日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美国一项近1400例患者的单中心研究也显示,羟氯喹并没有降低死亡风险或减少对呼吸设备的需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