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走了基层医生,这样的医改难以成功

2020/5/9 9:20:54来源:红杏e生
2020年“两会”召开在即,从近日的媒体报道中已经可以看到两会代表委员频频发声,为两会预热。对于基层医疗而言,关注的焦点就是“提高基层医生待遇”。

待遇只是留住基层医生的手段,目的在于“强基层”,这是新医改的目标任务之一,是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的根本。
然而十年医改下来,“强基层”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体化卫生室的面貌是焕然一新,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基层医生队伍的孱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人才是基层医疗发展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然而人才瓶颈问题却成为了制约基层医疗发展的短板。
基层医疗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特别是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存在这样一个“缺人荒”问题,招人的时候应聘者寥寥无几,新鲜血液进不来,而中青年业务精英也纷纷出走,跳槽去城市大医院。
基层医疗人才“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前面讲到基层医疗机构引不到人、留不住人,那结果必然只有走不动的“老人”在苦苦地坚持,若干年后,当这一些坚持的人退休了,年轻有技术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顶不上去的时候,基层医疗真的是危险了。
 
医改是基层医疗人才流失背后的推手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就要回到医改本身,回过头来看一看过去的十一年对于基层医疗方面或者和基层医疗密切相关的内容都有哪些?

  • 2009年,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 2010年,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机构优先选用基本药物;
  • 2011年,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
  • 2012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 2013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 2017年,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上述内容是笔者梳理的对基层医疗影响较大的几项,可以说,医改不但没有让基层医生体会到改革的红利,反而是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让基层医生一肚子苦水。正是因为这些,使得医改在基层医生心目中是“不受欢迎”的,而这种“不受欢迎”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生离开了这个行业,“强基层”的目标没有实现,可以说,“医改”是基层医疗人才流失的背后推手。
 
“逼”走基层医生的医改难以成功


早在几年前,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就提出“政府的确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主体,但医生是主力。没有主力的支持,医改难以为继。”
钟南山院士是这个观点的坚定拥护者,他说“由于医改没有以医生做为主体,导致医疗行业的乱象”、“医生不是改造对象而是医改主力军”、“抛开医生的医改不会成功”。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正在走向死胡同,医务人员利益受损,集体沉默已从医改的主力军,被迫成为“阻力军”。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医务人员利益受损,集体沉默已从医改的主力军,被迫成为‘阻力军’”。在基层医改中,过去的医改让许许多多的基层医生成为了看客,离开了基层医疗行业,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如果说“没有医生的支持,医改难以为继,那么逼走了基层医生的医改注定也难以成功。”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医改还在路上,过去的路走得并不顺畅,未来的路也不会平坦。
作为医改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层医改,要认清现实,认真总结过去的得失,要把稳定和加强基层医生队伍建设作为医改的重要内容来抓。
诸如基本药物制度和取消药物加成原本初心是好的,是关系群众健康的民生和民心工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改革的配套措施必须跟进,不能让初心是好的政策寒了基层医生的心。
基层医生是亿万群众的健康守护者,保护和维护基层医生利益的根本也是为了群众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