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在广东省召开今年第24场发布会。在会上,广东省的与会嘉宾介绍和分享了他们在深化医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览整个发布会的文字实录,给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强基层’,广东舍得花钱,而且钱都花在了点子上。”
今天,笔者就这场发布会,梳理了其中的部分相关内容,来看一看广东在基层医改是怎样“壕”气表现的。
在新闻发布会上,广东清远市英德市市长肖勇科介绍说,2018年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达10.7万元,比改革前增加6.6万元。看到这个数字,大家有何感想呢?如果这只是英德的一地之举,可能没什么,接下来,再看一看这次发布会上与会嘉宾谈到的一些数字,或许你就会有些想法了。◎2017-2019年,广东省各级财政投入500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补齐基层医疗软硬件短板。
◎设立基层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广东省财政按每个岗位每年6万元安排补助。将村医补贴标准提高到每村每年2万元,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1000元。
◎2010-2018年,广州市区两级财政对基层卫生机构投入共160多亿元。
◎十八大以来,花都区医疗投入每年增长率为28%,2018年达到12.2亿元,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
◎英德市投入2560万元完成行政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将村卫生站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及医保定点机构,每年减少的药品差价约230万元,为村医购买养老保险、医疗责任险约150万元费用均由财政补助。
◎近3年来,阳西县已累计投入2.7亿元,用于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县镇村三级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县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下一步,我们再投入2.9亿元,重点完成县第三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二期、县公共卫生医院、“星级”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和医共体信息化建设。
广东医改的最大成功,或者是最应该学习,就是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广州花都村民凭什么可以一元钱看病,看看花都的投入就一切都明白了,“十八大以来,花都区医疗投入每年增长率为28%,2018年达到了12.2亿元。”如今新医改已经过去了10年,10年间政策是一项接一项,成绩也有,但离解决“看病难”问题的终极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强基层”的目标没有实现。如果说近些年基层医疗效的改善最为明显的地方,或许是硬件设施的提升,是楼房馆舍的建设。据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庄宁介绍, 2012—2018年,中央财政投入900多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医院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可以这么说,这是医改10年来基层医疗最大的变化,是与国家持续的巨大资金投入分不开的。基层医疗的投入是要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国家中央财政承担一部分,政府各级政府也有自己的投入预算。为何现在基层医疗的发展差距那么大,问题就出在地方的投入上。除了中央投入,或许加上省级一些投入,如果缺少了市县一级的投入,这也是解决不了“强基层”问题的。中央投入最大的可能也就是解决了基层的硬件设施建设。近几年,在基层医疗上,公卫补助是年年增加,而且是明确要用于村和社区,让基层群众受益。但结果还是出问题了,一些地方不但没有加大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投入,而且还经常截留中央或上一级拨付款,让基层看不到希望。所以这就是差距,这是一些地方应该向广东学习的地方。
广东的做法为什么可以作为成功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因为他们不但舍得在硬件上花钱,同时在提升基层医生待遇上也是实实在在的投入了真金白银。在这一方面,前面已经提到,这就不再重复。当前我国基层医疗的现状之一是缺人,是没有足够的基层医生来满足基层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这种情况相信基层医生作为当事人会更加清楚这一现状。每天忙不完的工作,到头了只有可怜的一点补助,而且有些地方还是任意的克扣和拖欠,不止是众多基层乡村医生流失,现在仍在岗的也是人心惶惶。可以说这是与国家“强基层”的医改方向背道而驰的。在很多地方,有些新建的卫生院成了摆设,农村居民在卫生院找不到医生看病,同时卫生室被闲置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这说明什么问题?钱还是花得少了,或者钱没有花在点子上。当前的投入都多花在了硬件设施的投入上,而没有在软实力作更大的提升,基层医生收入没有同步提升,而让许许多多的基层医生离开的基层医生队伍,“强基层”任务没有完全实现。在早些时候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副司长、扶贫办副主任诸宏明透露,出现村医集体辞职事件的原因主要是地方财政困难,相关补助没有及时拨付到位。诚然,地方发展的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每一个地方政府都能像广东那样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支持加大基层医疗的投入。这也应该不是国家卫健委发布会的目的。钱拿不出,但行动必须跟上,每一个地方政府要学习广东的经验就必有拿出与各自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投入到基层医疗事业中来,不能让基层医疗的发展拖了后腿。想要“强基层”,就必有两条腿走路,不但要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有以“人”为代表的软实力的提升。希望行业主管部门不能只注重外在的面子工程,而是扎扎实实地做好加强基层医生队伍建设,持续有效地加大资金投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