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的居民收入水平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不断提高,但反映健康水平的人均寿命值并未达到与收入水平相匹配的应有水平,且其内部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为了解决我国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9年开始启动实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覆盖范围最大、受益人群最广的一项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一项长期制度安排。2011年~2018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助标准从25元逐步提高到55元,其中包括的项目内容也逐渐丰富。
2009年,国家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旨在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全体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项目启动近10年以来,通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干预,是否实现了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均等化,是否缩小了城乡居民健康不平等的差距?又是否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委托,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对该项目进行了研究,并给出评估结果。 研究使用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包括2011年、2013年、2015年,总样本量为55206个;使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开展的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调查数据,总样本量为58261人。研究设立了3个健康结果指标,分别为EQ-5D健康指数(反映身体功能性)、确诊慢病指数(反映基本医疗服务利用)、自评健康指数(反映个体主观感受)。 城乡居民健康不平等显著缩小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了如此迅速和深远的收入分配演变过程,由此造成的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问题在中国的典型性与紧迫性尤为突出。城乡居民的健康差距和贫富居民的健康差距都呈现出扩大趋势,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和贫富居民间的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传染病发病率差距增长得更快。城乡居民以及贫富居民之间的健康差距都呈扩大趋势。 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这些挑战,并对此做出诸多回应,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便是其中重要的两大措施。研究重点考察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我国居民健康不平等问题的缓解作用。 研究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于亲穷人属性,有效缩小了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显著降低了不同收入水平居民之间的健康差距,尤其在减少健康两极分化方面更有效果。研究同时表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降低农村地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不平等的贡献率达到25.5%。 研究提示,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推进健康管理模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收入与健康的良性循环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注重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需要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以缩小健康不平等。在现有差异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缩小健康差距效果有限的背景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普及为缩小健康不平等提供了新路径。长期以来,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了鲜明的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缓解当前城乡健康差距扩大的重要举措。 重点人群健康改善效果明显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