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老患者”,再次出现却……

2018/12/2 17:51:21来源:村医之家作者:梅松政

一天下午,笔者接到了一名20年未再谋面的“老患者”的电话,原来他是特意前来就诊,不巧,笔者正在卫生院等待召开视频会议,只得让他稍作等待,会议比预想中早结束了许多,笔者也提前回到了诊所。不料,20年过去,这位老患者已变得和笔者记忆中的他相去甚远了。

20年没见面的老患者来就诊

 

见到患者,笔者想起20年前,曾经为他诊疗的场景。那时,他十分体谅我们乡村医生,时常会说“乡村医生走路到家里来给我看病,路烂,又远,很幸苦。”

 

20年前,他家所在的小山村没通公路、没通电,更别说电话、网络之类的了。那时,笔者常常步行到村民家里为村民看病,只要笔者答应要去的,无论时间有多晚,天气有多恶劣,笔者都会如约而至。所以,那时很多村民非常信任笔者。

 

当年,这名村民及一家都是请笔者前去诊疗。他常会向笔者表述自己对于那些常找医生麻烦的人的不解,“医生冒着风雨来为你看病,一旦有啥意外,就找人家麻烦,要是每个医生都怕了,不来给村民看病,岂不是要病死啊?”

 

后来,笔者离开小山村,再也没见到他了,但是,对于当年他说的这席话笔者至今仍记忆犹新。


20年后的他变了


经过诊察,笔者了解到这位老患者现在的病情,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湿疹等多种疾病,分别到县、市两级医院就诊过,正在服用其他医院开来的药物。

 

“我特意来找你给我看看,我这个皮肤病(阴囊湿疹)害得我惨,找了好多人看,就是看不好。回想起,那年(20年前)你跟我看的那个病(阴囊湿疹),几副药就治疗好了。”他介绍着前来请笔者就诊的意图。

 

然而,笔者经过诊察发现,现在他的身体状况不比当年,况且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滥用药物史。他基本上听到谁治疗的好就请谁,包括乡下的很多游医、黑医。

 

据他介绍,当地的一名黑医隔三岔五给他输液,“每次都用头孢、地塞米松之类的药。”

 

在询问老患者的病史期间,有两名患者前来要求就诊,正好打断了笔者与他的对话。而此时,一名患者正好提到,“现在当医生的风险还是大。”这位老患者接过话,“我们那里的医生(黑医),输液都要守在家里给我输液,就怕出事,出事了就要付几十万的赔偿费。反正我60几(岁)了,无所谓了,关键是娃儿(子女)不放过他(医生)……”谈话间,他似乎忘记自己也是来请医生看病的了。


他这番话,瞬间让笔者心里五味杂陈。


为啥患者对医生的认知变化这么大呢?


笔者在农村行医20多年,发现一些村民对身边医生的看法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过去很多村民把医生当作救命恩人,现在很多村民把医生看作是在他们身上赚钱的人。


这种认知的变化导致有的村民在就医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便会把错误归咎到医生身上,并要求不同数额的赔偿。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这些有关:

一是非法行医者猖獗,出了问题便以私了解决。据了解,有的患者请非法行医者进行诊疗,若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或意外等,患者或家属以“找麻烦”的方式索要赔偿金,而非法行医者由于缺乏合法资质,怕把事情闹大,便只得采取花钱的方法息事宁人,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根本分不清楚非法行医者与合法医生之间的区别,久而久之,他们则认为,“出了问题,就该找医生(麻烦)。”

 

二是一些合法行医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出现医疗纠纷,通过正规法律程序解决后,依旧被判定承担高额的赔偿责任,从而让有的村民觉得出了问题医生就该赔钱。

 

三是网络便捷、信息发达,近年来,全国各地关于医闹的报道层出不穷,一旦自己或家人在诊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村民们就会抱着小闹小赔,大闹大赔的思想,模仿报道中的内容找医生讨要说法。

 

四是现在的交通四通八达,村民不再担心请不到医生看病,甚至有村民这样的想法,“村里的医生请不到,我到镇上,还不行,我到县医院、市医院,实在不行,黑医也行,现在的医生,多得很。”


可以看到,村医的莫名躺枪是多种原因叠加造成的,有句话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就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行动起来,从多方面入手,缓解医患矛盾:

第一,进行市场整顿,加大力度打击黑医、游医等不法分子;


第二,加强健康、普法教育宣传及对媒体的监管力度,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及法律意识,当出现医疗纠纷时,引导受众以正规渠道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加快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打通绿色通道,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第四,加快法制建设,明确医疗纠纷责任认定,杜绝“偏向弱者”等不公正判决的出现,另外,给村医上医责险,以解决其后顾之忧。

另外,笔者认为,作为群众健康的“守护神”,村医也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并不断精进技术,用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如此才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患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