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的六大焦虑,第五个很扎心...

2018/11/15 16:50:56来源:人民论坛网综合半月谈、新华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处于基层的乡村医生普遍感觉压力大、工作苦,内心有着不少难言之隐和后顾之忧。工作中他们到底有哪些“苦”难言?今天,我们来听听乡村医生的心里话。



一怕不接地气的政策

当前,各地出台了不少关于村医利好的政策,但一些政策“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或者“看得见、吃不着”。


短评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深入调查研究,倾听乡村医生的心声;出台政策时,要配套必要的实施细则


还要跟踪政策实施效果,一旦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如此才能避免政策的“不接地气”。


二怕过多的“工作留痕”


一位乡村医生讲述:某次,上级要求制作档案,一份健康档案16页,一式4份共64页,还要有照片,所有档案全部用塑料外皮包装。全村1000人,用了1.5万张A4纸照片打印异常费墨,硒鼓用了13个。


短评

事事留痕、处处留痕,不仅严重浪费乡村医生精力,增加工作成本,更是败坏工作作风,出现“造假痕”。


“痕迹主义”亟待减负,上级要改变对基层的考核方式,强调“留实痕”考核也要向实绩倾斜。同时,根据不同事项,界定不同考核方式避免材料考核“一刀切”现象。


三怕走马观花式的调研

一些领导深入基层调研,基本套路是到事先安排好的点位上,视察一下窗口、慰问一下工作人员,召开座谈会听一听汇报,这样的调研实在是难以谈得上“身心入基层”。


这样“走马观花”的调研,苦的是乡村医生。


短评

基层调研,好的初衷需要得到好的执行。领导干部不能只看“前庭”,不看“后院”;不能只从车窗看,不去田间地头看;不能不带问题只走过场。


调研的线路,“规定路线”要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多一些不作提前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如此,调研才能真正接地气、听真话、有实效”


四怕无穷无尽的材料


把发文、开会当作抓落实的主要方式方法,甚至将其做成履职尽责、推卸责任的“痕迹”,一些文件层层转发、照抄照转,很多时候并无新的实质性内容,完全是重复上级精神。


短评

开会发文过多过滥,形式主义抬头、工作作风漂浮。究其原因,还是官僚主义思想作祟,即所谓“开会才算重视,发文就是落实”的老毛病未能得到根治。


上级政府要带头,将下级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会议数量、文件数量划一条红线,定下个硬杠杠


五怕不讲道理的问责

东部某乡村医生反映,根据要求,他最近在迎接卫生院的检查,卫生院、村委会、村民三部门派人监督,每天填写各种汇报表格,稍有疏忽,就在考核中扣分。“简直是一人干活,三人问责。”


短评

问责利器要妥善使用。不恰当、不科学、不准确的问责,不但难以达到初衷,还会起到反作用,伤害乡村医生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可通过严管与厚爱结合、问责与容错结合、激励和约束结合等一系列措施为一线村医“撑起保护伞”“设置减压阀”


在权责统一、明确责任边界的基础上,注意程序规范、标准科学、宽严适度,如此才能切实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履职能力。 


六怕不由分说的层层加码

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压力层层传导”异化为“压力层层加码”的现象。


在那么短的期限内要完成公卫的指标是没有办法达到的。很多乡村医生为了达到指标,每天加班都赶不及,有的甚至还倒在了档案。


短评

压力传导、压实责任没有错,能够让乡村医生有紧迫感,但要科学合理划分任务指标,不能一味到基层“念紧箍咒”


若单纯通过压力层层加码的方式推进工作,很可能会导致工作的完成质量大打折扣,甚至不得不敷衍完成各项指标。


苛刻的考核指标,让他们在应付检查和督导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会影响其工作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