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检验早期由医院的检验科和病理科承担,三级医院可检测项目通常在300项~500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十几项。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大型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可检测项目数已达2000多项,出于需求及成本的考虑,医院开始将部分检验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实验室。
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出现了金域、迪安、艾迪康等大型连锁型检验医疗集团。随着新一轮医改的深入推进,国家对独立医学实验室建设不断出台支持政策,并持续完善有关规范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随后,国家配套出台了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等5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2017年2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将独立医学实验室正式纳入独立法人医疗机构之列。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区域检验中心作为医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力鼓励建设的中心之一。
规范促进“轻骑兵”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断发布新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室、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独立设置的第三方医疗机构正在逐渐成为维护群众健康的轻骑兵。 准确定位 错位发展 随着医疗机构类别不断完善,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独立设置的第三方医疗机构应运而生,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的必然途径。 对于大型医疗机构,其科室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能够满足常见的临床辅助诊疗需求。但对一些使用频率不高的小众化项目,若自行开展则需额外添置设备和人员,导致成本增加,且检验量太小也影响质量控制。如通过服务外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既能有效控制成本,又能满足临床各科室的个性化需求。 对于中小型医疗机构尤其是门诊部、诊所等,通过与独立设置的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可以有效弥补其在大型设备检查、病理诊断以及消毒供应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极大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患者就医。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开拓思路,创新改革,为独立第三方医疗机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相关机构发展势头迅猛。如2011年,宁波市将6家市级三甲医院的病理科成建制地从医院分离,整合成为原市卫生局直属的独立设置的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有效解决病理学科人才短缺、发展缓慢的顽疾。同年,经批准设立了民营的美康中医院。为了充分利用消毒供应资源,节约运行成本,自2012年开始,美康中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探索为其他中小型医疗机构提供消毒供应服务。目前,该中心的服务客户已达98家,全部通过冷链物流提供上门收取和送达服务,平均服务周期1.5天,年利润约80万元。 宽入口 严监管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转变监管理念、体制和方式,从重点监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转向全行业监管,从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注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从单项监管转向综合协同监管,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转向统筹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多种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具体到第三方医疗机构,相关发展和管理策略可以概括为“宽入口、严监管”。 在设置环节,无论是何种类别的第三方医疗机构,只要符合国家相关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符合本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即可审批。只要符合社会办医疗机构支持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均可享受各类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财政奖补等。 在日常监管中,与一般民营医疗机构主要由县级质控中心管理不同,宁波市将独立设置的第三方医疗机构纳入市级医疗质控中心直接管理。同时,坚持全行业监管理念,把独立设置的第三方医疗机构同其他传统类别医疗机构平等对待,着重关注其服务资质和服务质量,引导和督促其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广大群众提供规范便捷的健康服务,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就医格局。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