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社区康复“富矿”,你可以这样挖

2018/10/12 10:17:47来源:健康报
微信图片_20181012100324.jpg

面对越来越大的康复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走好康复之路,如何构建康复分级诊疗体系,如何做好康复人才建设?


关手术室,开康复科 

这波操作为哪般?


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历,颇有启示意义。


据该中心主任史玲介绍,2002年伴随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手术室“关停”,外科面临转型发展,于是他们找准了“康复”的方向。中心的康复科由原先的外科医护人员转岗而来,住院治疗床位也逐步向康复及临终关怀方向转变。康复科成立初期,只有2间诊室,开展拔罐、针灸、推拿等传统项目。为了让科室迅速壮大,中心派人轮流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进修学习,同时积极招收有经验、有能力的康复专业人才,完善光、电、磁疗等项目,以及牵引、药熏等设备。


“我们为科室布局,进行合理化改扩建。到2012年底,康复科拥有诊疗面积近400平方米,成为中心重点科室,理疗占康复服务的90%。”史玲说,“但不久后,我们发现,光靠理疗‘一条腿走路’是走不稳、走不远的,必须‘理疗、体疗’双管齐下,才能走得更好。”


于是,康复科“再出发”:医护人员进修学习,聘请专家顾问,很快把各项康复服务发展起来。“伴随着老龄化趋势,我们根据社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确定了呼吸康复、骨质疏松康复、脑卒中康复和肌骨疾病康复为主攻方向,借助与华山医院、普陀区人民医院等学习协作的契机,逐步开展起更多的康复治疗项目。”史玲说。


如今,康复治疗已成为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金字招牌”,获得社区居民一致肯定,同时他们的经验与做法也被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鉴。


微信图片_20181012101614.jpg


社区康复科“转”起来 

解决脑卒中病人大问题


就在不久前,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团队协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共同完成的项目《医联体模式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家庭康复实践与推广应用》,荣获上海康复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这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第一次获得该奖项,这也是医联体与康复分级诊疗工作的成果体现。”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易春涛说。


社区康复,内涵广泛,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了居民需求最迫切的疾病之一:脑卒中。“脑卒中患者在医院经过急性期救治后,需要进入较长恢复期。尤其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回家后,大部分都有进一步接受康复治疗的愿望。然而目前患者不能延续住院期间的系统康复治疗,大多数只能回家接受简单的日常照顾。单独依靠综合医院康复科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都不能满足脑卒中患者对康复服务的需求。”易春涛说,“能否在医联体模式下合理利用三级康复网络,让更多脑卒中患者得到较为系统完善的康复治疗,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