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联体建设作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取得了哪些成效?在激发医疗机构能动性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近日,在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杨金侠教授主持的医联体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研讨会上,相关领导、与会专家与实践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亮点:促进基层能力提升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梁朝朝说,截至到2017年年底,该院对临泉县人民医院共有11个学科帮扶,包括耳鼻喉科、骨脊柱科、骨关节科、肝胆外科等。临泉县人民医院相关学科诊疗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被帮扶科室开展了大量高难度的和以前不能开展的手术,其中耳鼻喉头颈外科2017年三级、四级手术占比达70%,门诊和床位收治率提高了20%~40%,为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的互补和联合做出了有益尝试。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鲁超认为,在实践中三级医院自身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对医联体构建具有内在导引作用。委托管理不能简单复制管理模式,而是要做到实地调研、因地制宜、整合和心理融合。
“这项工作如果想要持续开展好,必须有内在动力。”梁朝朝表示,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如何保障持续性是实践中的难点。要想推进分级诊疗,就必须得到绝大部分的专家、医生的支持,而且主动去推动、去执行。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