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室的“老三样”该升级了吗?

2018/8/5 21:43:37来源:村医之家作者:梁文权

众所周知,过去,“赤脚医生们”靠着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这老三样,时时刻刻准备着,为广大基层患者服务。

 

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老一辈“赤脚医生”发展成为现在的“乡村医生”,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一些村医也与时俱进,添置了几件得心应手的家伙事儿,以便更好地为村民患者服好务

例如一些业务好的村医,有眼光,有远见,与时俱进,购置了心电图机、氧气瓶、制氧机、中频治疗仪等仪器。

 

甚至有些地方的村医,拥有了新三件——彩超,生化仪、DR。

 

软件和硬件都提高了,病源自然就多了起来,患者量逐日递增,门庭若市。

 

但这仅仅是个案,大多数村医,仍旧抱着守旧思想,虽然坚守在医疗卫生的第一线,但目标却转向和侧重于公共卫生服务,以公卫为主,医疗为辅,领取少的可怜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惨淡度日,倒也乐得自在。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反对,或无奈叹息。

 

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现行的基层医疗政策不无关系。

 

有村医坦言:为了完成公卫,只得被迫放弃基本医疗。

 

自新医改以来,乡村医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和健康管理工作,虽说要基本医疗和基本卫生两条腿走路,但是现实是,公卫一侧的负担太重,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做基本医疗了。


在此笔者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出台一些措施,平衡一下基层医生公卫和基本医疗之间的关系。

 

那么,话说回来在诊疗水平方面,村卫生室该不该与时俱进购置一些新设备,改善一下诊疗条件呢?

 

我们知道,为了体现村卫生室的公益性,目前国家在村卫生室房屋建设方面已经拨付资金,那么是否可以在村卫生室硬件方面也提高一下,购置一些先进点儿的器械或仪器呢?


笔者认为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条件适合添置的就鼓励添置,不适合的,万万不可浪费医疗资源,造成闲置,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一方面,要结合村卫生室的实力,也就是患者量以及患者的需求,确实患者门诊量较多,且患者需求强烈的,可以适当配置或购置一些先进设备。

 

另一方面,要结合村医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和患者量。如果村医业务能力强,擅于接受并学习新鲜事物,添置更好的设备,当然是好事一桩。如此一来,不但可以为村医提供便利,另外,还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


但是,如果村医业务能力有限,或是滥竽充数,不思进取的,设备不会使,报告不会读,那么,购进新设备就是浪费。


所以,笔者认为及时充电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技和诊疗水平,才是王道。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优势互补,并学会分享,比如,借用远程互联网医疗技术,村医可以利用这项技术与专家进行交流,不但可以帮患者解决问题,还可以提高自身医疗水平。

 

最后,愿与广大村医同仁共勉,共同提高,以便更好地为广大病患者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