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卫生计生局获悉,该局组织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对全县非法行医乱象开展了两个多月的规范整顿专项行动,共依法取缔黑诊所36户。
近年来,各地相继加大了黑诊所卫生执法整治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诊疗、药品环境。但不可否认,各地黑诊所屡打不尽,仍有一定数量的黑诊所在或明或暗经营,一些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也时有发生,时常被报道。 另外,黑诊所的出现,也扰乱了医疗市场,分抢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医疗资源。 针对这一现状,山西保德对黑诊所进行了专项整治。 一是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9起,对违法主体明确、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9名非法行医人员进行了行政处罚,罚款3.4万元,没收药品4箱; 二是对5户符合办证条件的诊所进行了办证申请受理,目前正在行政审批中; 三是向该县市场局移交了20起涉嫌无证经营药品医疗器械问题的案件线索; 四是向该县公安局移交了18起涉嫌租赁房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案件线索; 五是驻该县卫生计生局纪检监察组还约谈了26名长期从事非法行医的在职医务人员和村医,对继续非法行医的将给予行政处分,并停发工资、取消村医待遇。 此举措大快人心,不知又为多少无辜的人消除了医疗安全隐患!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位置隐蔽、不固定是黑诊所的真实写照。 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区、建筑工地周边社区、老人居住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常常是黑诊所频繁活动区域。 非法行医者往往通过散发传单,张贴小医疗广告,让“枪手”显身说法,吹嘘是祖传老中医,有祖传秘方,用低廉的诊疗、药品价格和灵活的服务方式等来诱骗居民,特别是广大村民、农民工,进行胎儿性别鉴定,人工流产,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等。 黑诊所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不少行医者也拿不出《执业医师资格证》。培育黑诊所的核心因素就是利益。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冒绞首的危险。 他们不仅骗钱,而且不遵照医疗执业规范,滥用药,乱用药,用假药,器械不消毒或消毒流于形式,极易传播医源性疾病,甚至能将小病酿成大病,大病酿成不治之症,或者直接导致病人死亡。 但为何“查封”、“捣毁”、“端掉”黑诊所的新闻,年年月月不绝于报纸、电视、电台、网络,但仍屡禁不绝?为何能够像剪掉的韭菜一样生生不息?甚至会出现患者或患者家属为黑诊所求情的“感人”场面。 这一切均说明了我们没有真正找到斩草除根的“良方”,暴露出宣传的缺失、监管的缺失、违规处罚成本的低下。 要让黑诊所无生存空间,就要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就要提高监管的覆盖面和频率,制定出常态监管措施。 想方设法寻找非法行医的活跃地带,勾勒出本地区“黑诊所”分布图,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让公众在主要道口、在公共场所、在报亭都能看到免费提供的本地 “黑诊所”分布图,给居民充分的“知情权”;针对非法行医者,对外设立有奖举报电话,联合各个社区、各个村组,发挥社区、村委会巡防员、安保人员的作用,找出隐蔽的非法行医窝点,定期、不定期多部门联合执法,开展突击集中查处取缔,并提高违规违法成本,让“黑诊所”被打击一次所造成的损失同其非法行医的收益严重“倒挂”。 当然,要让黑诊所无生存空间,就要让公众远离它们,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一是广泛通过报纸、电台、电视、街头宣传、公益网络、微信等形式宣传黑诊所的危害性,宣传去非法行医窝点就诊的风险。 二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正规的、价廉的医疗服务和信息。各地政府应对这些医疗卫生服务薄弱地区,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区、建筑工地周边、城郊结合部等要加强卫生服务投入与供给,让更多的合法合格的规模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占据这个低端市场,让每个社区、自然村医疗不缺位,以打造时间最短、价格最廉、服务最优的基层健康服务圈。 另外,我们的乡村医生一定不要为一点利益,参与黑诊所诊疗,来非法行医,不然一旦出了事故或者被查处,真可谓后悔晚矣。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