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已经进行了这么多年,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从成绩上看各地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已经广泛存在,有的地方成为全国先进,有的地方成绩平平,有的地方各项工作都落后一大截。
其实医改虽然是国家的政策,但是成功的关键确是在基层,基层重视与否至关重要。
县级重视更容易见成绩 虽说医改的大方向是国家定的,但是具体执行需要地方重视,否则如果都是按部就班也看不出特色。 实践证明,一些地方领导重视当地医改就能出成绩。 比如安徽省阜阳的阜南县近年来医改成绩突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全国医改样板地区,被国务院医改办树立为“医共体”样板县。 三年前,它与绝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县域一样,医疗资源十分匮乏、缺医少药司空见惯。 阜南医改从药耗供应体制、医保支付方式、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四个方面改革为基础,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形成联动,共同发展、做强。最终阜南医改取得的成绩引人注目。 试想如果缺乏县级层面领导重视,阜南医改可能至今还是和大多数地方一样成绩平庸,甚至因为经济落后会更差。 因循守旧让一些人裹足不前 不容忽视的是医改中一些人思想保守,面对医改巨大的任务不想费力。 凡事照搬上级文件,也不管文件是否完全符合本地实际。 其实我们知道医改本身没有固定套路,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甚至是边前进边修正方案。 所以各地本来应该因地制宜创造出成绩。 遗憾的是,一些人担心做错了,或者改革要触及很多人和单位的利益,因此不愿动或者做老好人,不愿自己有突破。 想着反正出不了成绩也不能怪我,即使文件不合现实我也是按照上级文件办,总之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安稳,却不管医改的真正成绩和百姓的感受。 这种思想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为什么医改出不了成绩的重要原因。 迎合上级不顾现实做表面文章 医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就是一些领导只注重表面成绩,在纸面上报出文字游戏,却不顾本地实际,于是出现报道成绩越好,基层的日子越难过的反常现象。 比如为什么近年来有的地方报道家医签约数据好,但是被签约或者签而不约现象严重,居民签约服务获得感差,而上级看到成绩喜人又会加大力度,最后苦的是基层医务人员。 他们在基层一线承担了签约的主体,越来越重的任务量让他们苦不堪言。 最后基层医务人员自己都对医改失去了信心。 缺少激励机制失去动力 医改的宏伟蓝图激励了不少有志之人,基层一些医务人员感到任务光荣所以在努力奋斗。 但是现实中一些地方存在着养懒人的机制。 由于体制原因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多了还容易犯错,不干活的人不少拿钱还更稳妥。 结果是不让懒人干活,让愿干活的人多干活,最后干活的人累死了还可能经常挨批。 所以缺乏激励机制让基层医务人员感到寒心,久而久之谁都能学会偷懒了。 但是一些地方却能够对想干活、愿干活的人加以提拔,彰显激励机制,弘扬正能量,这些地方医改自然能出成绩。 重视基层声音更有利于医改前进 医改不能只是看上级脸色,听上级命令,还有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视基层呼声。 一个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其实最基层的人很有发言权,假若罔顾现实只是强行命令往往做不好。 但是假若重视基层声音,找出工作中的问题所在,更加能够受到基层的欢迎,从而让基层人员更有信心去工作。 遗憾的是多年来对于一些基层反映的问题总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结果是让基层医务人员感到不重视基层,从而也不愿配合,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不利于医改的进行。 总是,下好医改这盘棋,必须上级重视、基层给力、医务人员有干劲才能更快很好地走向成功!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