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科室最容易职业耗竭?医生猝死频发,职业耗竭怎么防?

2018/6/13 13:53:44来源:医问医答

近日,有媒体和医疗行业从业者相继曝出两起医生猝死新闻。5月28日,安徽省蚌埠市一家卫生院吕医生,突发心肌梗塞猝死,年仅38岁。


而据“七一从文”公号消息,就在同一天的下午四时左右,在哈尔滨一家三甲医院,一位心血管专家甘医生,在自己家24楼坠下,结束了生命,年仅48岁。


据了解,吕医生长期熬夜,去世前的20多天都没怎么睡好觉,压力大;而甘医生生前曾被抑郁症困扰。


是什么原因造成医生猝死呢?职业耗竭或能解释。多伦多加拿大曾有一项新研究显示,住院医师的职业耗竭(burnout)已达到泛滥成灾的程度:这项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的研究者所开展的研究显示,接近70%的住院医师满足职业耗竭的标准。


职业耗竭也分专业


根据定义,职业耗竭包括情感耗竭、失去自我及低个人成就感。“一大早你盯着自己的时间表,心里盘算,我到底怎样才能把所有这些事情都完成;在一天之内做完该做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是职业耗竭。”


结果显示,普外科(89%)、放射科(85%)、外科二级学科(82%)、麻醉科(81%)及大内科(79%)的职业耗竭率领跑所有专业而儿科(53%)、家庭医学(50%)及病理科(46%)的耗竭率则是最低的。


研究者同时对住院医群体的抑郁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受试者的总体抑郁率为17%。人口学因素对结果无显著差异,但已婚住院医的抑郁比例低于离婚及分居者。


然而,抑郁并不总是与耗竭相关。例如,对于职业耗竭率最低的病理科而言,其抑郁率(23%)却高于平均水平;麻醉科住院医的职业耗竭率很高,但抑郁率却很低(7%)。


职业耗竭与抑郁不是一回事,存在其中一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同时存在另一种。”Holmes博士称。


哪些因素导致了耗竭?


从一张包含10个“嫌疑”条目的清单中,住院医们确定了那些他们自感导致耗竭最重要的因素。排在前列的因素包括:


△ 缺乏锻炼、照顾自己和/或参与业余娱乐活动的时间


△ 工作、家庭及家人职责之间存在冲突


△ 花费在电子记录及文案的时间过长


精神病学家乔治·维兰特曾说:“当医生强迫自己付出多于所得时,医疗实践即处于过度压力中了。”的确,人不可能给予自己没有的东西,照顾他人是建立在自我照顾的基础上的,同情他人也以自我同情为基础,医疗实践也是如此。


然而,医生真的“照顾好”自己了吗?

 

医生的职业耗竭已成为普遍现象,接近一半的医生报告称有至少一种耗竭症状,精神科医生也未能幸免。长期存在的问题包括:

 

需处理复杂困难的病例;


需处理痛苦移情与反移情的问题;


预防自杀;


避免医疗纠纷;


需从患者自杀或医疗事故等创伤性事件中恢复;


应对保险等医疗文书;


需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医生群体通常比较要强,追求卓越,从医学院里的苦读,到努力成为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工作中,我们避免暴露弱点,而从工作中获取的满足感及自尊感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完美主义和强迫倾向。这些特质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获得成果,但对心理健康则弊大于利。

 

鉴于此,Brower KJ医生提出了医生自我治疗的方案,以减轻及预防职业耗竭,建立更健康的精神世界。全文曾发表于《Psychiatric Times》:


自我治疗



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自私,当然不值得提倡——但医疗体系内的口号却是“以患者为中心”。我们常被教导“首先,不能造成伤害”,但不关心自我的医生往往可能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患者。因此,我们也要学会“首先,不能对自己造成伤害”。

 

生活中的自我保健非常普遍,我们就常常给病人建议:锻炼良好睡眠、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定期运动、学习放松技巧或者练习冥想。这些也适用于我们自己,另外定期的体检,如口腔、眼科检查也必不可少。

 

冥想具有减压和恢复能量的双重作用。控制呼吸是一种快速放松和定位自我的方法。在接诊患者的空隙里,花几分钟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凝神于呼吸及其带来的感受,若感觉良好再进行一系列缓慢的深呼吸,从中感受到自我的释放与放松。

 

在家时,可延长冥想练习的时间。虽然专业的冥想需花费大量精力,但入门则并不费时。在日常中养成冥想或其他放松技巧的习惯非常重要,目前有许多可免费下载的冥想指南。

 

不幸的是,医生群体普遍以自己罹患精神疾病或物质使用障碍为耻,常常选择缄默而不寻求治疗。治疗不依从、自我处方药物的现象并不鲜见于医生群体。

 

最后,医生应学会在医疗体系内保护自我,在违背我们意愿被强迫做额外的工作时,需要学会说“不”。在许多情境下谈判技巧将有助于我们保护自己,然而多数医生并不具备。比如,你可以将日程安排写下来,当被要求做额外的工作时,可以如实解释“抱歉,我的日程已安排满了。”


自我同情



当我们因犯错而自我批评、未满足自己或患者的期望和/或被我们的患者伤害时,自我同情是一种正常、健康的反应。克里斯汀·聂夫在她的开创性研究中,将自我同情的三个步骤概述为:

 

①   意识到自我批评,并感受到痛苦;


②   意识到人人都可能犯错,并有体验痛苦的时刻;


③   像对待我们的好朋友一样,善待我们自己。

 

聂夫的描述可应用于医生的日常工作。当我们对患者感到筋疲力尽或烦躁时,我们可以专注于呼吸,吸入对我们自己的同情,呼出对患者的同情:一半为我,一半为你。这种技巧不像睡眠和运动那样需花费额外时间,在工作的同时即可进行。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我们大多数医生都倾向于认为工作高于一切,并不断强化这一信念,因为我们的个人成就感、认同感与工作紧密相连。因此当患者自杀,或我们因失职被起诉时,我们会深受打击。然而,工作以外的生活及人际关系,是与工作同等重要的。爱与工作都是精神健康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为了实现专业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平衡,我们必须学会设定界线。你有权利设定这条界线,选择一个平衡点。如果我们将希望寄托于自我以外的“公平”,那么许多人都将被工作的重担压垮。设立工作与生活的天平,可以从物理、心理、时间上入手,各方面的界线可结合发挥作用:


物理边界:设定一些地点,不允许工作进入,小到我们的卧室,大到度假胜地;在这里,我们必须关闭手机及通讯工具,以暂时中断与工作的联系。


心理边界:我们必须学会理直气壮地拒绝,当我们已超负荷运转时,需学会将力所不能及的工作转交给他人。我们必须意识到,缺了自己世界依旧照常运转。


体制的问题



对于预防职业耗竭,个人策略固然重要,但体制上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医疗卫生系统、社区精神卫生机构、大型医疗实践机构应密切关注医生的工作效率,并应设定医生工作的时间上限。


同时,应尽量减少繁杂冗长的医疗文书工作:医学是以医生与患者沟通为基础的专业,与患者的接触是医生最重要的诊疗手段之一,而过多的文书工作则限制了医疗本身。

 

某些体制上的问题难以改变,但医疗卫生系统正因此流失了大量人才。更换医生成本高昂,因此,医疗系统的决策层应更加关注医生群体的利益与幸福感。


当医生感到医疗体制待遇不公时,更可能出现职业耗竭,从而丧失救治患者的能力;相反,若医生充分感受到关怀和重视,则会更尽力地医治病人。

 

医疗体系内更合乎逻辑的情境是:医疗机构善待医生,降低医生职业耗竭的可能性;专业人才对职业感到满意,患者也得到了更优化的治疗。


这一推论争议性地提出了“患者第二”的概念——首先,医疗系统的领导者应将医生放在首位;然后,医生才会将患者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