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美国开诊所很容易,而在中国很难?

2017/10/20 9:42:36来源:医学界作者:李兴鹏

在美国开诊所很容易,而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却很难。



前不久,美国伊利诺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医生王明涛一篇关于“美国开诊所有多爽”的文章,经转载后,很快引起热议。王医生在文章中表示,“美国医生开业,相比国内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里的“天壤之别”,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医生的关系”上面。在美国开诊所,消防、卫生、环保统统不用去,不用到处“烧香”,医生只需要心无旁骛地专心看病即可。比如在美国,申请一个州的执照,只需要打电话向州执照管理单位寄申请材料(注意不是卫生局),而且申请过程中本人都不需要亲自前往。只需要将邮寄给你的材料填写完毕,加上各种证书,寄了完事。最后,执照回寄到你手上。


而反观中国,开一家诊所首先要符合规划,然后还要进行审批和消防、安全、卫生各个部门的评级,这一圈下来,要盖几十个章。如果你在农村,还有一只“拦路虎”,那就是乡镇卫生院。只要乡里的卫生院不同意,私人诊所就不能获得审批,因为不能抢了卫生院的生意。急诊女超人于莺当初申办诊所时,就曾被无数的条条框框所羁绊,以至于微博上吐槽:“接受正规8年制医学教育的博士毕业生,在大型三甲医院工作12年的大夫,想通过正规途径办个正规的诊所怎么那么难?”


为什么在美国开诊所那么容易,在中国却这么难?


这跟历史传统不无关系,美国医生在历史上早期就是以医生自由执业、开诊所为要执业形态。此外,美国是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医疗领域是高度市场化,习惯于让市场去配置医疗资源,政府管得很少。而不同的是,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习惯了计划、审批的思维惯性去配置医疗资源。


虽然我国此后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做好相应的改革,导致审批权变成了利益寻租的工具,其上附着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主管部门的核心权力,审批权甚至被公认为是卫生领域最大的公权力,其衍生出来的寻租利益也可想而知。


了解了这些情况,在回过头来反观中美两国开诊所的难易之别,就很容易理解了。


那么,解决之策是什么呢?


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政府的公报中就给出了答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简政放权,并且将将行政审批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公报提出,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政府要把伸太长的手缩回来,进一步简政放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让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除了清理审批事项,还要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并通过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规范审批收费等。


政府转型离不开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无疑是突破口。因为有了行政许可,就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行政许可越多,权力寻租的空间就越大,也便有了腐败。通过减少审批事项,不仅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还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新医改推行了多年,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相反,不少“拍脑袋”的政策甚至进一步固化了利益阶层,加剧了改革的难度。医改离开了政府难以推行,反之,政府管太多更不行,这就需要政府切实做到“简政放权”。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反思中美两国开诊所难易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深水区的中国医改,或许具有烛幽以明的意义。我们期待在医疗改革的“简政放权”上,会有更多的突破和更加强有力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