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常在外就餐,要求接种乙肝疫苗。
纠正:就餐可能罹患的是肠道传染病,不会是乙肝。
共识:乙肝是一种体液传播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相同。很多国家将乙肝归类为性传播疾病,我国由于乙肝携带者基数庞大,乙肝的母婴传播是主要问题,因此没有将乙肝归类为性传播疾病。
误区2
与乙肝携带者接触后,担心自己得乙肝,由此引起心理问题。
纠正:其实普通接触感染可能性很小,作为成年人即使感染也有9成以上把握可以自愈。为了预防而接种乙肝疫苗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过于担心。
共识:感染乙肝后并非所有人都会变成携带者。青少年和成人感染乙肝后多呈隐形感染,变成携带者的比例只有5%~10%;婴幼儿则相反,变成携带者的比例可高达90%。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分界线大约在6岁。因此,乙肝疫苗主要的针对人群是婴幼儿,特别是母亲是乙肝携带者的新生儿。
误区3
接种过乙肝疫苗,检查发现抗体转阴了,就要求再接种,甚至每隔3~5年接种1次。
纠正:不能以抗体的阴性或阳性来衡量乙肝免疫力的有无。
共识:乙肝疫苗的免疫力有两种机制,一种是体液免疫,即通常可以检测的抗体;另一种是细胞免疫,通常无法检测。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即使抗体检查不到,但多数人仍能对乙肝病毒免疫。也就是说,抗体阴性,不代表没有免疫力。目前公认的看法是,接种乙肝疫苗后一般不需要再接种。
误区4
给乙肝携带者母亲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中和母体内的乙肝病毒,有助于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纠正:理论上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中和乙肝病毒,但必须考虑剂量是否足够。如果体内的乙肝病毒量是100个,常规用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只能中和其中的1~2个乙肝病毒,根本无法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靠给妈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降低乙肝传播风险很不靠谱。
共识:通过预防接种可以阻断大部分乙肝母婴传播,但仍有5%左右的新生儿在子宫中已感染乙肝,这属于目前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
误区5
接种过多次乙肝疫苗后检查不出抗体,要求继续接种,直到检查出抗体为止。
纠正:一般认为,按标准程序接种过3剂乙肝疫苗后没有抗体,可以再按标准程序接种3剂(如果第1次用低剂量,第2次建议用高剂量),如果还是没有抗体,则没有必要再接种。
共识:有极少数人反复接种乙肝疫苗亦无法产生免疫力,这些人仍然可以感染乙肝,平时应该注意避免高危行为。
作者: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陶黎纳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