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共体作为安徽省首创的一种医改模式,在全省一些市县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得到了国务院的肯定。目前,安徽省正在全省范围逐步推开此模式,即将实现全面覆盖。
县级医院的职责对医共体的顺利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作为县域医共体中的牵头医院,县级医院需要同时担任好几种角色。 1、“家长”角色 既然说县级医院是“家长”,自然具有决策大权。 牵头医院在县域医共体的资金分配、人员分配等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作为“家长”就要有公平公益的理念,掌握好新农合资金的动向,从大局出发减少资金浪费。 如果财政每年打包拨付给牵头医院的新农合资金它自己都不够用,哪里还会考虑乡村医疗机构的利益,于是就更得不到基层医务人员拥护,自然会导致转诊通道受阻,病人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反之,如果能够用心规划,每年结余一定医保资金并且将结余部分用于奖励医务人员,和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一起分享,必然会取得下级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基层医务人员更有干劲了,也会更加努力承担好守门人的职责,医共体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2、“后盾”角色 牵头医院在技术和设备上的地位应该是县域医疗机构中的老大哥,要对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尽到帮扶带义务。当乡村医疗机构遇到相对复杂疑难的疾病需要上转时,牵头医院必须具有足够的技术水平才能让患者留在县里。假若牵头医院自身技术力量不强,乡村医疗机构就没有足够的信心把患者送到牵头医院。 经常听到一些乡村医生反映,他们按程序将患者转诊到牵头医院,结果医院因为没有把握很快又将患者转往其他医院。长此以往,医共体内实现双向转诊、实现“大病不出县”也就成了空话。 3、“桥梁”角色 毋庸讳言,牵头医院虽然在县域医疗机构中是处于老大的地位,但是毕竟水平也有限,面对真正的危重疑难患者时也需要转往市级或者省级医院等更上一级的医疗机构。这个时候牵头医院又是要起到“桥梁”的作用。 这个桥梁是否能保持通畅,对于县域医共体发挥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桥梁不畅甚至有所隔断,不管是对于患者的利益、还是对于医共体自身的发展,都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总之,医共体的运行和壮大离不开牵头医院的努力,牵头医院必须重视自己要扮演好的几种角色,才会取得好的工作成绩,才能完成医疗改革托付的重任,才能不负广大人民和乡村医疗机构的期望!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