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说┃为何卫生院里空荡荡,大医院却人山人海?

2017/6/19 14:39:56来源:村医之家作者:牛银朋

邻居王大姐早年患有类风湿,多年来一直用药物控制,但效果均不佳。有一天,她来到诊室告诉我:“听说我这个病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看的好,你是内行,能否陪我到西京医院走一趟?”,王大姐多年来受尽了病痛的折磨,我希望能帮助她早日恢复健康,所以答应了她的请求。



出发前,我在网上搜索了西京医院该病相关的专家号,结果发现预约已满。王大姐表示不介意,普通号也可以。就这样,我们约定第二天出发。

 

那天我们去的很早,到了医院还没过八点。按说这个时间,挂个普通号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挂号机前两条“长龙”让我们傻了眼,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排了好长的队连一个普通号也没挂上。


无奈的王大姐坐在候诊大厅四下观望,一眼望去,整个挂号大厅人山人海;门诊各楼层的候诊室座无虚席,就连走廊、楼梯上病员也是挨挨挤挤的。过道上、刷卡台前都围满了密密麻麻的人。这让她不禁感叹:“为啥我们的卫生院整日空荡荡,而这里却人山人海?”王大姐由衷的感叹不仅是发自内心的独白,也是目前我国医疗现状的真实写照。

 

医改八年可谓是喜忧参半。


合作医疗带给人们的益处有目共睹,但基本药物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却让基层医疗尤其是村卫生室陷入“不义之地”,患者对此也是怨声载道。

 

医改之前,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没有基本药物的限制。多劳多得的制度影响下,说实话,为了能够提升自己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灵活运用临床知识,经常学习以提高自身能力,对前来就诊的患者也要非常认真,还要经常上门服务,竭尽所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新医改之后,之前的平衡被打破,基本药物的限制,公共卫生资料的填写,都是摆在基层医生面前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由于缺乏强而有力的激励机制,卫生院的医生不仅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前来就诊的患者甚至互相推诿,找各种理由予以拒绝

 

笔者身在基层,这一点深有体会。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卫生院开例会,包括领导在内的所有人都忙得不亦乐乎。这时,一位家属抱着两岁大的孙子来到卫生院要求退热,但是怎么也找不到医生。


后来,卫生院做饭打杂的阿姨告诉家属说,今天开会,医生都忙着哩,让他明天来。家属很愤怒地撂下一句话:“明天来我人都已经死了……这是啥卫生院?开会有那么重要吗?”就失望的离开了。这种情况在卫生院并不鲜见,即便平时不开会,卫生院也经常要么诊室没有医生,要么是药房没人,要么就是没有药,总之卫生院不希望患者前来打扰。

 

还有一次,一位患者前去卫生院要求买一袋板蓝根颗粒,医生开好处方之后要求患者前去缴费,最后患者买板蓝根颗粒花了八元钱,这比当地的大药房还要贵两元钱。患者不解,但医生的解释是,板蓝根在医院卖十元钱,报销之后出六元,再加两元的处方费,一共是八元钱。医生解释说,像这种情况,以后多开一点药,可以省去两元的诊断费。


患者无语:“别的东西我可以多买一点,但我把药买那么多回去干啥?”之后便是对医改的不理解和更多的误会。

 

公卫服务和基药制度也给村卫生室带来诸多不便


大家每天都在填资料、登电脑,根本没有时间闲下来为患者看病和学习提高自己,为了能够完成慢病的随访工作,大多村医经常是早出晚归,却得不到患者的理解。


一位不惑之年的同行说,有一次,他去患者家中随访,患者是一位半身不遂,卧病在床多年的老病号。当时是冬天,测量血压很是不便,患者的儿女也不是很配合,他费了很大劲才完成操作,结束之后患者家属说:“你们只是完成任务,套取国家的钱,测量血压不给药,还不如不测!”


这种情况在基层经常发生,但是为了领取公卫经费,大家也只能忍着,到年终一考核,大家的情绪却常常是一落千丈。

 

基层医疗没有药是常事儿,有的是医生需要的药没有,有的是患者需要的药没有,这种情况让患者对基层医疗失去了信任


患者如果得了病,要么就是没有药,要么就是找不到医生,长此以往,患者都选择去大医院做检查和住院治疗。这样,不仅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还与医改提出的“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初衷相悖。

 

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药的另一个原因是购进药品需要现金,而零利润销售之后的合疗补偿还要村卫生室医生自己先行垫付,到了季度末才可以结算,基本药物补偿往往因为各种考核也被扣除的所剩无几。这种情况不仅村卫生室不愿进药服务患者,卫生院也往往因为流动资金不足而不愿服务患者。“卫生院(室)连最基本的风油精、清凉油、克感敏都没有了,让我们去买那些不治病的贵药,然后再报销,我们才不干!”没有事的老大妈经常聚在一起这样说。

 

医疗资源分配上的严重不均衡,导致患者就医问药的不平衡


这种情况的形成,除了体制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大家干与不干差别不大的“大锅饭”心理普遍存在,从而导致患者上移,加剧了看病难的医疗现状。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将患者留在基层,为大医院解围,除了合作医疗的开展、分级诊疗的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进行之外,提高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临床服务能力,充分调动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只有这样,从多方面入手,才能够将患者留在基层,达到最初提出的“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