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年底,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22.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8.3%。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今年要扩大到85%以上地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究竟能给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当前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才紧缺成了发展瓶颈 家庭医生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是现阶段制约签约服务工作的重要瓶颈。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是首要因素。 百姓最关心的是家庭医生的诊疗水平,会不会把病情耽误了?当前,服务基层的医务人员主要以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为主,其诊疗水平和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生相距较远。 没有人才支撑,再好的制度也只能停留在纸上。一方面要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提高家庭医生的诊疗水平,同时也要鼓励大医院的内科、妇科、儿科等专科医生和退休临床医师下沉到基层。但治本之策还是要补上全科医生的缺口,尽快培养一批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生来充实家庭医生队伍。 全科医生,这一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从国外引入的概念,百姓对其不甚了解。相对于大医院的专科医师,全科医生又称为家庭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百姓最需要这种“科科通”的全科医生,但目前却极为紧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累计招收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3.7万人,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20.9万人,不足医生总数的7%,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30%。按照到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名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要求,我国约需28万至42万名全科医生。此外,原本就总量不足的全科医生中,约80%分布在大中城市。这就是首先要集中医疗资源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再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的根本原因之一。 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不足 培养出合格的家庭医生来,又如何凭借岗位吸引力来留住人才呢?这也是一些试点城市在实践中一直思考探索的课题。 只有让家庭医生主动发现百姓的潜在需求,百姓才能够享有持续优质的多层次健康服务。从签约服务的提供方来说,收入分配应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实现多签多得、优绩优酬。事实上,家庭医生的服务积极性对保障签约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还存在政策推动力不足、岗位缺乏吸引力的瓶颈。 而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激励机制方面,要推广标化工作量作法,将服务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考核结果,和服务团队的收入挂钩,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除了上述激励机制,要拓宽家庭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在编制、人员聘用、在职培训和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承担签约服务工作的人员倾斜,特别是要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中全科医生高、中级岗位的比例,将签约服务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晋升晋级的重要因素。 百姓亟须树立合理就医理念 当家门口有了贴心的家庭医生后,老百姓改变“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没病少往医院跑”的陈旧观点,养成好的健康自我管理和合理就医理念至关重要。 如果百姓都能在家庭医生的帮助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去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就诊,无序就医转变为有序就医,那么每一位百姓的就医感受都会好转。目前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百姓的就医理念正发生着巨大转变,“管住嘴迈开腿”正在成为人们良好生活习惯的缩影。同时,健康中国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也正成为每一位卫生和健康工作者的行动指南。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