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将分级诊疗试点扩大到85%以上地市。分级诊疗成功实施的关键之一,在于基层医疗机构是否可以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能力,是否能否承接“首诊”“转诊”。
根据我国医改设计,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诊疗任务,基层解决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城市大医院则承担解决疑难杂症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责任,患者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进入一个良性的就医秩序,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
建立适应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医疗改革的一大目标,而基层医生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性环节。2015年是医改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年,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也在逐步推进。但作为建立分级诊疗体系的最关键因素,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人才短缺,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很多方面是缺乏的。
1、缺技术
为什么病人喜欢往大医院扎堆,究其根本,还是现在很多患者认为基层医生水平低,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心,无论小病、大病患者都义无反顾选择信誉度较高的大医院。据了解,目前全国仅7.8%的村卫生室执业人员有大专及以上学历,78.8%的乡村医生没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城市社区医院也难见高水平医疗人才。执业能力的不足,使基层医生无法有效分诊,基层首诊功能难以落实。
基层医疗技术水平较低,这也是客观事实存在。因为基层医生一级,缺乏各类学习的机会,缺乏接触各类先进的医疗技术,这就限制了基层医生医疗技术的提高。虽然卫生局也在定期举办继续教育,或其他培训,但很多流于形式;上级医院也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但基层医生要么不知道这种信息,要么就是工作太忙无法抽身等。最好的政策,最好的制度,都需要人去实施,如何真正培养高水平基层医生,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技术水平,这很关键。
2、缺人
基层最缺乏的其实是有能力的医生,“这不能笼统地等同于基层医务人员匮乏”。随着基层医疗机构将承担“首诊”,高水平高技术的全科医疗人才将更是缺乏。同时,基层医务人员现在不但要看病,还要承担繁重的慢性病管理和建挡;农民、居民和学生的健康体检工作,还有公共卫生一块的预防保健工作等等,就这么几个人,却要做这么多事情,怎么兼顾的过来。
3、缺设备
事实上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都只配备了常规辅助检查仪器,像诊所、村卫生室这样的,甚至都还只有“老三件”,其他辅助检查仪器根本没有,所以只能对付一些常规疾病,原本还可以应付,但现在要“首诊”了,增加了一个“辩病”和“分诊”,如何辩病?全凭医生个人经验?全凭一些普通仪器?对于进展很快的疾病,对于一些危急重病初期,很难鉴别。
4、缺药
政府决定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后,很多病人都反映药品数量在大量减少,质量也在减退。一个好的医生,如果有再好的水平,没有好的药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药不好,病人不满意;效果不好,病人更不满意,病人不满意就无法取得病人信任,更加无法留住病人,那么“双向转诊”制度如何落实呢?
没技术、没人、没设备、没药,如若这些问题不解决,基层医生怎能具备分诊的能力,又怎能承接得住“首诊”重任,如此现状,谁要说能做好分级诊疗,可不就是“耍流氓”!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