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快评】把家庭医生加为好友吧

2017/3/15 11:19:18来源:健康报作者:徐秉楠

习近平主席在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时,特意提到为“很多群众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感到欣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扩大到85%以上地市。家庭医生制度之所以受到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因为它是送到百姓身边的实惠,也是重构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关键。

在2016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后,各地制定目标、探索措施,家庭医生逐渐走入百姓生活。但对家庭医生应该做什么,签约家庭医生意味着什么,很多群众甚至相关部门仍认识不清。不少人认为,家庭医生就是上门看病的医生,居民身体不适打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上门打针输液;一些地方管理部门和基层机构在宣传这项工作时,经常举例说,家庭医生团队上门为某某慢性病患者体检、送药。当然,这是很多人期待的贴心服务,但却不是家庭医生制度的关键,考虑资源、成本等因素,恐怕也在很多地方不可持续。

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家庭医生其实是普通老百姓联通医疗服务体系的入口。

形象地说,家庭医生就像朋友圈中“加V”的好友,生了病找这位朋友,他便做出初步诊断,小病小痛就地解决,有需要就帮你向上级医院转诊。他更像是架在老百姓和大医院之间的一座桥梁,除了直接为百姓服务,也协助上级医院开展疾病初筛、合理分流患者,让分级诊疗真正落到实处。

家庭医生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改过程中,被寄予厚望。但是,并不是给基层医护人员一个“家庭医生”的身份,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只有真正调动起医患双方的积极性,才能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推广、可持续。这就要求,一方面将签约服务作为基层医生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考核,在薪酬方面予以鼓励;另一方面将签约服务内容与老百姓需求进行匹配,调动居民融入新服务体系的意愿。做好这些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和设计,而不是盲目照抄经验,强硬推行。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有限,居民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等,也是困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的现实因素。要完成政府预定的各项目标,必须想办法提高效率,“互联网+”则为提效提供了可能。比如,开发高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平台,可以让群众快速找到家庭医生,让医生方便服务居民,让基层得到更多支持。当然,财政、医保、人才培养制度也要围绕“调动积极性、增加便利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如此才能使签约服务的效用成倍扩大。

文/徐秉楠

/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