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强基层”见实效 50多万居民已拥有家庭医生

2017/1/11 13:51:28来源:珠海特区报作者:蔚宁

 过去的2016年,珠海有513622名居民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其中199624名为各类慢性疾病的重点人群。通过珠海区域医疗“一卡通”平台,这些家庭医生随时掌握这些居民的就诊信息和健康指标的动态,在需要时上门或者电话随访。居民可以在15分钟步行范围找到自己的医生,也可以通过电话和一卡通平台咨询自己的社区医生。

首诊在基层,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直奔三级医院,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珠海居民的选择。据悉,2016年,高栏港区的总诊疗量与2013年同期增长了5.66倍。

市卫计局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珠海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来解决“基层接得住、群众愿意去、医院放得下”的问题,已经有了明显成效。


加大财政投入


珠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始于2010年,至2011年底,我市全部镇卫生院均纳入一类公益事业单位管理,镇村两级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财政全额供给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2016年,农村卫生服务中心日常经费由2011年10万元/年提高至30万元/年的标准,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11年的25元/人提高至2016年的50元/人。

2016年7月1日起,财政增加约1个亿投入医保基金,将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异地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各类群体的医疗保险政策整合在一个制度框架内,实行全民医保“六统一”管理,实现全民医疗保险待遇均等化,全市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2016年5月1日起,医保基金增加了1000多万元支付额度,支持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并将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

与此同时,政府设立了“提升西部及海岛公共卫生水平专项资金”,连续三年每年安排约1亿元经费,用于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培训基层医生、专家到基层挂职以及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区财政投入,连续三年培养400名全科医生用于基层。


“医联体”直接帮扶


“医联体”也是政府提升基层医疗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之间通过“建制一体化”、“直办”、“托管”、“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结合,一方面直接提升基层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实现“镇(街)村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接续性健康管理。

2016年2月,市人民医院与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正式签署合作建设海岛分院协议,万山海岛医疗卫生机构成建制整体划入市人民医院,实行院办院管。 

2016年11月,金湾区医院与省人民医院联合建成的金湾区中心医院(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投入使用,更早之前,高新区人民医院同时成为省第二人民医院珠海医院。

目前已出台《珠海市斗门区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斗门区建立以遵医五院为牵头单位的区、镇二级医疗联合体。未来,市与区(街)、区与镇(街)医疗机构之间各类医联体将在全市推开。

2016年5月1日起,我市开始实施高血压、糖尿病(“两病”)分级诊疗,建立了以三级医院为核心的“两病”管理医联体,组建了318个由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和护师组成的三师团队,建立了上下联动机制,促进了优质资源下沉,“两病”患者在社区即可看到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同时也促进了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截止11月共签约38798人。


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据悉,2016年,珠海共建立216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团队由349名医生和220名护士组成。

由于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率先实行分级诊疗,首诊在社区,在家庭医生团队的基础上,珠海又增加二、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组建高血压、糖尿病“三师共管”的医疗团队,这两种疾病所需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均可取得,大大增强了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

市卫计局负责同志介绍,珠海已经实施了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三年计划,定期派出三级医院的技术骨干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或挂职,通过传、帮、带,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能力,目前第一批42名专业技术人员已下沉基层开展帮扶。同时,按计划西部及海岛医护人员也分批到东部进修,目前已有两批人员在接受培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覆盖全市区域医疗一卡通系统,将200多个社区卫生中心和农村卫生服务中心也纳入其中,使其信息化水平直接提升了10到20年。通过这个系统,基层医生可以看到患者在市内所有医院的就诊、检查、手术情况,可以网络会诊,并通过系统直接转诊。

截至目前,珠海已建立电子居民健康档案1283675份,建档率79.52%,老年人健康管理率63.24%,高血压患者管理率21.33%,规范管理率76.17%,血压控制率90.48%,糖尿病患者管理率18.42%,规范管理率74.99%,血糖控制率9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