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悸病例一则,效果不错

2019/9/18 13:42:30来源:红杏e生作者:张琳琳
患儿,男,13岁,主因间断心悸气短1年余,加重1周于2019-8-23初诊。


患儿1年前“肺炎”后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查心肌酶高于正常,予“营养心肌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患儿症状消失,复查心肌酶未见异常。1周前游泳后再次出现心悸、气短,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查心肌酶未见异常,动态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2.室性早搏(144665个,部分成二联律、三联律)3.室上性早搏(30个),心脏彩超示三尖瓣少量反流。告知患儿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无需药物治疗。但患儿苦于心悸、胸闷症状明显,影响学习,家属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处。刻诊:心悸,气短,胸闷,乏力,活动后明显,纳可,寐安,二便调。查体:咽微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舌红,苔白腻,脉沉细。


西医诊断:心肌损害?
中医诊断:心悸病,心脾积热证
治法:运脾燥湿,化痰通络
处方:苍术10g,白芷9g,草果9g,姜半夏9g,柴胡9g,葛根15g,白芍10g,姜黄6g,石菖蒲9g,瓜蒌10g,郁金10g,丹参15g,藿香10g,佩兰10g,苦参10g,玄参10g,炒谷芽15g,甘草3g。7剂,日一剂,热水冲服,2次/日。


2019-8-30复诊:患儿心悸、胸闷、气短症状均消失,精神状态佳,纳可,寐安,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查体:心律齐,未闻及明显早搏及病理性杂音。原方去佩兰,加麦冬,余不变,5付继服巩固疗效。


按:中医把心肌损害归为“心悸”、“胸痹”范畴,因患儿以心悸为主诉,无心前区疼痛,故诊断为心悸。中医认为心悸大多与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者痰饮、瘀血、热毒犯心有关。本案中患儿舌质红,苔白腻,而且体型肥胖,平素喜肉食,胖人多痰湿,脾为生痰之源,肥甘厚味易伤脾,故辨证为心脾积热。刘会聪老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加之现代生活方式不合理,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多坐少动比较常见,因此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脾胃一病,百病由生,故临床多从调理脾胃入手。


方中苍术燥湿运脾,草果、姜半夏、藿香、佩兰醒脾开胃,燥湿化痰;柴胡、葛根、姜黄调理气机,气行则湿化;《本草经疏》曰:“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风能胜湿也”。白芍酸敛,最善缓急,丹参入心经,活血化瘀,共同达到通心络的效果。石菖蒲、郁金化痰浊、开心窍,瓜蒌宽胸通阳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玄参均有减慢心率的作用。炒谷芽健胃消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同达到通心阳,散痰湿的功效。


刘老师认为佩兰最善化白腻苔,复诊时患儿舌苔薄白,故去佩兰,加麦冬清心热,养心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