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要更新这两点认识

2019/3/20 15:40:02来源:村医之家作者:刘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


TIA好发于34~65岁,65岁以上占25.3%,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发病无先兆,有一过性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历时5~20分钟,可反复发作,但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后遗症。

 

患者,王某,感觉左侧肢体无力,持续约15分钟后肢体无力症状消失,患者自己并未在意,串门时,同村的医生和老姐妹们都说这是“良性”的,没事,具有“可逆性”。没想到,2天后,邻居王某左侧肢体完全瘫痪,家人赶忙将其送进县医院,诊断结果是脑梗死。

 

笔者觉得,起初王某觉得左侧肢体无力,应该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笔者在医学院校读书期间,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老师是这样讲的:“良性、可逆性脑缺血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而且老师在“良性、可逆性、24小时”下面打了重重的波浪线。

 

工作之后,笔者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也基本停留于此,觉的此病可以不用在乎,更无须治疗。


相信很多基层医生和我一样观念陈旧,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良性,可逆性”这种思维固定,这也许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我国被 “低估、误判”现象严重的关键原因之一吧。

 

医生都有这种不正确的认识,更别说百姓了,他们同样也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良性、可逆性”蒙蔽,导致治疗不及时,配合治疗性差,给患者健康、预后、家庭经济负担带来严重的负担。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基层医生的我们,对于TIA的认知要不断更新,至少要知道以下两点:

 

第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的更新

 

2011年,中国专家共识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是这样的‘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与之前相比没有了时间限制,诊断的依据不再是症状持续时间而是是否有脑损伤,而通过影像学手段评价脑损伤的程度和原因。

 

所以,只要遇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我们不再轻易的说“没事”,而是都要让患者行全面检查。例如:心电图,血糖,血脂,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彩超颈部血管,头颅CT或核磁以明确诊断。

 

第二:风险评估,牢记ABCD评分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良性,可逆但风险系数不低,所以我们要对其风险分层,现在常用的是ABCD评分系统,其中ABCD2应用更广泛。其中,ABCD2评分得分6-7分为高危、4-5分为中危、3-0分为低危,2天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 8.1 % 、 4.1 % 、 1.0 %。

 

对于评分结果,专家共识建议是:如果患者在症状发作72小时内并存一下情况之一的,建议住院治疗:

 

  • ABCD2评分≥3 分

  • ABCD2评分0-2分 不能保证系统检查在2天内完成的门诊患者

  • ABCD2评分0-2 分 并有其他证据提示症状由局部缺血造成。


这两点,对于在基层医生来说是很容易掌握的,也不受基层条件的限制,只要我们具备这种诊疗思维,就可以提高百姓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视程度及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减少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导致卒中事件的发生,并在遇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时提供准确、及时、有价值的诊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