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高血压病的体悟

2018/7/31 17:08:07来源:人卫健康作者:周仲瑛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伴有心脏、血管、大脑和肾脏等器官出现生理或病理性异常的全身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西医学已经研究出多类、数十种降血压药物,但仍然存在一些病人血压顽固难降或血压虽降正常,但心脑肾等靶器官并发症仍然发生、高血压引起的不适症状仍然存在等不争事实。


周仲瑛教授认为:


中医学虽无高血压的名称,但对本病已早有认识,根据其临床症状,主要隶属于肝经病证项下,与眩晕、头痛、厥证、肝阳、肝火、肝风等关系甚为密切,并与心悸、中风有一定联系,是探讨其病理机制及辨证施治规律的依据。


本病可因情志刺激,五志过极,忧郁恼怒惊恐,思虑过度,持续性精神紧张,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纵情饮酒,或劳欲过度,精气内伤,或体质禀赋偏盛、偏虚,如过瘦、过肥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致,且总以内因为发病的基础。当其发病之后,由于素体及原始病因的不同,疾病先后阶段的演变发展,可以表现多种病理变化及不同证候。


阴虚阳亢


病理变化主要为肝、肾、心的阴阳失调而致阴虚阳亢: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以肝经病候为主,但因内脏之间的整体关系,往往与肾、心密切相关。一般早期多以肝为主,以后常见与肾、心同病,且可涉及脾,但其间又有主次的不同。


由于脏腑阴阳的平衡失调,表现为阳亢与阴虚两个方面的病变。阳亢主要为心肝阳亢,但久延可致伤阴,发展为肝肾阴虚;而肝肾(心)阴虚,阴不制阳,又可导致心肝阳亢。两者之间互为联系、演变,故其病理中心以“阴虚阳亢”为主,表现“下虚上实”之候。少数患者,后期阴伤及阳,可致阴阳两虚。


从其病程经过而言,一般初起及中青年患者以阳亢居多,逐渐发展为阴虚阳亢,久病不愈又可见阴虚为主。阳亢为标,多属暂时性;阴虚是本,常为重要的后果。标实与本虚互为对立、影响联系。


脏腑阴阳的正常功能活动,是生化气血并主宰其运行的基础,脏腑阴阳失调也必然引起气血运行的反常,而气血运行的紊乱又会加重脏腑阴阳的失调,如《管见大全良方》在论述中风病时指出:“皆因阴阳不调,脏腑气偏,荣为失度,气血错乱”。提示气血失调是高血压发展至中风的病理基础,是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部分女性患者在妊娠或围绝经期之际,出现高血压,究其因妊娠、多育或天癸将竭之际,阴阳乖逆,且可导致冲任失调。因冲任隶属肝肾,冲为血海,任主一身之阴,而肝藏血,肾藏阴精,故肝肾阴虚,则冲任失调而为病。


风  火  痰


病理因素为风、火、痰,三者可以相互转化与兼夹:在脏腑阴阳失调的基础上,不但阳亢与阴虚互为因果,且可导致化火、动风、生痰,三者又可相互转化、兼夹,表现“火动风生”、“风助火势”、“痰因火动”、“痰郁化火”、“风动痰升”等。唯在不同个体及病的不同阶段,又有主次、先后之分。


风、火、痰三者均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凡属阳亢而致心肝火盛,阳化内风,蒸液成痰者属实,久延伤阴,则由实转虚;因阴虚而致虚风内动,虚火上炎,灼津成痰(或气不化津)者属阴虚致实,表现本虚标实(虚中夹实)之证。


血瘀络痹


久病气血逆乱,可见气升血逆及血瘀络痹的病理转归:如病延日久,或病情急剧发展,虚实向两极分化,阴虚于下,阳亢于上,肝风痰火升腾,冲激气血,气血逆乱,可见气升血逆,甚至阻塞窍络,突发昏厥卒中之变;或风痰入络,气血郁滞,血瘀络痹,而致肢体不遂,偏枯僻;或因心脉瘀阻而见胸痹、心痛。《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反则死。”即指高血压发展转归为中风的后果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