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药物性皮肤瘙痒

2018/2/27 16:12:57来源: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作者:张雨雨

临床工作中,我们都知道一些疾病会引起皮肤瘙痒,如尿毒症、胆汁性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但也有一些皮肤瘙痒,是因为用药所致,身为医生,我们必须警惕药物性皮肤瘙痒,避免在治疗的过程中走太多弯路。



喹诺酮类


第一代,萘啶酸和吡咯酸;第二代,西诺沙星和吡哌酸;第三代,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妥舒沙星、和司帕沙星;第四代,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吉米沙星。


研究发现,喹诺酮类药物可以引起皮肤光毒性,从而导致皮肤瘙痒,具体机制为:①喹诺酮类药物氧化作用产生的自由基能使鸟嘌呤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体内DNA的损害,产生细胞毒性。②喹诺酮类药物氧化形成活性氧,激活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促进环氧合酶产物的合成与释放,引起皮肤炎症,活性氧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羟自由基及单线态氧,可使生物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产生脂质过氧化物,破坏细胞膜,使局部组织损伤,引起白细胞浸润为主的皮肤炎症,还可产生色素沉着。



甲硝唑


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上述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如腹腔、消化道、女性生殖系、下呼吸道、皮肤及软组织、骨和关节等部位的厌氧菌感染,对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感染以及使用抗生素引起的结肠炎也有效。研究发现,甲硝唑可以导致皮肤瘙痒和皮疹,国内有甲硝唑引起固定性药疹、玫瑰糠疹样皮疹及多形红斑型药疹的报道。



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抑制处于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或糜烂性食管炎、佐-埃二氏综合征等。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研究发现,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可出现红斑、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疱疹等,还可出现危及生命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及过敏性休克。



阿片类药物


是从阿片(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及体内外的衍生物,与中枢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能缓解疼痛,阿片碱及其半合成衍生物包括吗啡、二乙基吗啡(海洛因)、氢化吗啡、可待因、氧可酮。合成的吗啡类物质包括左吗南、丙氧吩、芬太尼、美沙酮、哌替啶及激动—拮抗剂喷他佐辛。阿片类药物可以导致皮肤瘙痒,研究发现机体延髓下部存在一个包括三叉神经核在内的瘙痒中心,在瘙痒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可能触发瘙痒中心发挥作用。



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可以选择性抑制Ca2+经细胞膜上的钙通道进入细胞内,具有扩张血管和负性肌力作用,松弛血管平滑肌,减少末梢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临床上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有三类:苯烷胺类(如维拉帕米);二氢吡啶类(如一代硝苯地平;二代缓释硝苯地平、非洛地平;三代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四代西尼地平);地尔硫卓类(如地尔硫卓)。研究发现,钙离子拮抗剂可引起皮疹及过敏反应。



低分子右旋糖酐


低分子右旋糖酐含有少量大分子右旋糖酐,其分子量越大排泄越缓慢,容易在体内蓄积,这可能是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