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毒还是药毒,接诊5次才明白...

2018/1/31 11:47:48来源:基层医师公社作者:李均强

现在的农民对身体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看病不仅要准,还要狠,更要快!在农村当医生,既要懂中医又要会西医,为了提高疗效,我们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经常把中药和西药混合使用。


当治疗效果好的时候,我们会说中西医结合就是疗效快!假如效果不好或出现副作用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为中西药不能混合使用或搞不清究竟是“谁”惹的祸!


一诊


最近有一女性患者,65岁,于2017年12月27上午11点来诊。一进诊室,见其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面容愁苦,问她何事?


她说头晕痛,心慌。我叫她坐下,测了一下血压和心率,分别是170/90mmHg,104次/分钟。


由于患者长期在香港和县城居住,很久回一次农村老家,每次回来都会犯病,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心悸。


每次我给她按摩颈椎并嘱其口服心血管的中西药都能解决问题,所以这次我也以颈椎病作为诊断对她进行治疗,患者很快便觉舒服并带药回去了。


二诊


下午5时,患者一踏进诊室就说,冷啊!冷啊!且全身酸痛,抱着身体坐下。我见其症状就知道她肯定是发烧了,测量体温,39.5度。我问患者,“你发高烧了!有没有流鼻涕,喉咙痛吗?“她说什么也没有,就是头痛,全身乏力,发冷。


这让我一下想起前几天气温突降,这两天又迅速回升,很多人都得了外感风寒。患者刚从城里回来,衣服穿少了,肯定是着凉了。


当时我给她注射2mL的复方氨林巴比妥,并叮嘱她在诊室观察半小时,同时开了西药,对乙酰氨基酚片0.5克,鱼腥草片6片,西米替丁1片/次,三次/d。患者在诊室呆了半小时后觉得肌肉没那么疼了就离开了诊室。


三诊


28号下午,患者来诊。自述轻松了许多,就是口有点干,大便两天未解。测量体温37.4度,心率84次/分钟,随即开具:


对乙酰氨酚片0.5g,板兰根6片,防风通圣丸1包/次,三次/d。


四诊


29号下午,患者复诊。当时见她身穿厚衣,脸色通红,嘴唇、鼻孔出现红疱疹。自述阵冷阵热,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唇鼻灼热痛,大便已解。


随即测量体温40.2度,摸其脉浮数紧,舌红苔薄白。见其高热复反,热毒上攻,鼻唇生疮,遂给患者开出中药:


麻黄10g  杏仁13g  石膏25g  连翘13g  荆芥15g  防风15g  桑叶13g  柴胡15g  黄芩15g  藿香15g  豆豉13g  甘草8g,煎水服用。同时给患者肌注复方氨林巴比妥2mL,嘱其口服对乙氨基酚片。


五诊


31号下午,患者来进行第五次诊疗,她面带口罩,说人没事了,大便解了两次,就是喝了中药后,嘴唇、鼻孔溃烂严重!还觉得两手掌胀满。


我看到她的唇鼻,疱疹已经溃烂,而且溃烂面积扩大,双手掌面潮红,微胀。问其手掌痒不痒,她说不痒,就是有点胀热感。看到这种情况,我告诉她,这是体内热毒外排的表现,也有可能是退烧药引起的,过几天就会好的。随即开了些维生素B2、维生素C和抗过敏药给她口服,红霉素软膏外用。


思考总结


第一,患者首次就诊,自述头晕痛、心慌,检查后发现心率快,血压比平时明显升高,而且患者衣服穿得较厚,加上最近外感风寒患者增多,应该首先考虑时病才是。


然而由于笔者疏忽,误以为是患者以前的常见病,没有给她测量体温,造成诊断错误,确实是医者粗心,须引以为戒!


第二,患者第二次来诊,出现恶寒、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外感风寒症状,随即笔者开了解热镇痛药给以对症治疗,三诊时患者已经出现口鼻生疮,但笔者仍没有注意到,口鼻皮肤是很多药物过敏反应攻击的第一窗户,依然在三诊、四诊时给患者沿用解热镇痛药,还误以为是体内热毒外排所致,继而加入中药煎剂给以外解里清。


从患者五诊时的鼻唇来看,中药似乎加重了鼻疮口疮的溃烂,就像患者说的,喝了中药,把热逼了上来。其实,笔者不这样认为,喝了中药,身凉热退,大便已通,表里已解,何中疮疡?


注意!患者在没有喝中药前已出现唇鼻红疹,只是笔者在应用西医解热镇痛药的基础上加入中药汤剂,本想把口鼻热毒清解掉!却加重了溃疡的发展,事与愿违!


患者虽然两天没解大便,但其舌苔不黄不厚只是薄白,体内热邪不盛,当患者伸出双手时,我突然想起,我曾经治过两个病人,每次吃了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他们的嘴唇就会肿胀,手掌也胀,似痒非痒,似痛非痛,直到起疱后才慢慢缓解,所以,引起这位女性患者唇鼻生疮的最大可能应该是解热镇痛药!


第三,中医药理论指导的临床实践,最好能单独完成,如果需要中西药合用,一定要小心谨慎,否则出了问题病因难找。


这次患者唇鼻溃烂,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如若患者平素体实或湿热内结,这次风寒袭表,内热不散,就有可能是内热化毒,外解于唇鼻引起的疱疹溃烂。


所以,作为农村一线的基层医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既要熟悉中药的归经又要了解西药的药理,否则,你很难分清是体内热毒的外解,还是药毒引起的变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