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穴规则
综合分析《伤寒论》全书的针灸原文不难发现,张仲景选用针灸穴位有如下四条规则。
1.强调循经取穴的重要
针灸取穴尤其是初涉针灸临床的医生,每每会遇到取穴不准的困惑,这固然有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并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取穴经验这样一个过程,但退一步讲,“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穴位可因人的胖瘦高矮而运用不同骨度法定穴,其中的偏差是有的,但经脉的循行不可偏离,在这方面,仲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如第8条的“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第292条的“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第343条的“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等,这里,仲景并未明确具体穴位,但明确了经脉,循经取穴的意图非常明显。后世注家纷纷据症状推测是何穴,其实仲景的本意是强调取穴“勿失其经”,大的原则方向明确了,具体选取某个或某几个穴位,则因辨证病情而定。
2.强调辨证取穴的灵活
就是根据具体病情辨证后异病同治用针。如第147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后误汗见“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第148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第221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刺期门”等,尽管有病在太阳、阳明、太阳与少阳并病之异,但热邪随肝经上犯脑系机理相同,故辨证取穴——针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又如第24条太阳中风桂枝证表现为经输不利为主者,则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因风邪上犯清阳,故取穴在头,取风池疏风清热、通经活络,风府主通督脉阳气助正祛邪,反映出辨证取穴的高度灵活性。
3.重视局部取穴用针或灸
就是根据病变部位或邻近病变部位取穴。最典型的如第121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壮。”“核起而赤”,孤立地看类似针处局部感染,但仲景一句“必发奔豚”,一个“必”字强调了这一局部体征与水寒之邪的联系,性质属于真寒假热。由于寒邪凝滞针处不得疏散,加上烧针误汗损伤心阳,诱发水寒之气上逆的奔豚证,故仲景第一步用灸以疏散针处局部寒邪,第二步才用方药。这种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并且先从局部入手进而内外合治的思想,有很强的示范性。他如第176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病在太、少两经,故取督脉穴大椎,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配膀胱经背俞穴肺俞,疏解太阳表邪主治颈项强而眩;取肝俞转枢少阳以配合太阳之开,协调肝胆而主治心下硬等,局部取穴甚为典型。
4.善于断其病传与危证救治
就是利用经脉与三阴三阳开阖枢的关系来阻止病传,并及时救逆促使病情趋向好转。如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太阳表邪于七日太阳本经行尽当自解而愈;若不愈,用针就不能针对头痛只考虑太阳经或督脉穴,而必须“针足阳明”,以截断其病传。所以断其病传选经用穴,是仲景留给我们的又一条宝贵经验。对于急症,如《金匮要略·杂疗方》有一条针对“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仲景及时施治:“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差。”为了抢救及时,甚至连穴位名称都可以忽略而直接点出灸的确切部位,而且要“一百壮”才可病愈。我们仿佛置身于这种对话的情景中:仲景是在指挥他的弟子?或是在自己救治过程中的自言自语?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