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广艾灸疗法治未病

2017/8/10 15:40:00来源:中国中医药网作者:江芳萍 谢寅飞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治未病思想首见于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包括未病防病、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发三方面,这与现代预防医学体系完全契合。艾灸是中医最古老的保健奇术,是传统医学中的文化瑰宝,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认为,灸法具有“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之功,指出“灸疗可治虚损百病”。现代中外学者实验研究证明,灸法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变血液成分,增加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各种能力,调节免疫功能,提高健康水平。

  艾灸治未病有其优势

  灸法传承千年,疗效显著,具有温通经络、宣通气血、扶正祛邪之功效,艾灸操作简便,备受大众推崇。灸法原料很多,以艾叶为主,因艾叶气味芳香,易燃烧,火力温和深透。《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以艾叶熏灸住室,防止传染病蔓延的记载。近代医家则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对古老的灸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充分证明了灸法在预防保健中作用显著。

  灸法治未病推广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艾灸推广并不顺利,原因有以下几点:

  认识不统一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认为灸法只适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忌用于阴虚阳盛的热证。《伤寒论》也将灸疗局限于治虚寒证。明代医学家汪机也认为,热证用灸无异于抱薪救火。而《备急千金方》又云:“五脏热及身体热……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说明热证是可灸的。《千金翼方》也谓“胃中热病,灸三里三十壮”。唐代孙思邈也在热证用灸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载有“热毒蕴结之痈肿,以灸法使火气流行,令其溃散。”后世对艾灸疗法虽有研究,但终缺乏权威论述或普及率不高,不足以统帅灸者思想。更多医者重针轻灸,或主观地将“灸法只能用于治疗虚寒证”视为不二准则,严重妨碍了灸疗的推广与发展。

  灸疗人才严重缺乏 随着时代的变迁,灸疗也与中医学一样,其传承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专业医学院并没有设立灸疗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的临床医生又大多重针轻灸,艾灸疗法传承者寥寥。民间灸疗又被认为是土办法而不登大雅之堂。加之西医与中医病名不同、理论不同、治疗手段不同,中西医间常常在学术上各有己见……致使艾灸人才严重缺乏。

  推广受限 灸灰脱落易致患者烧烫伤,化脓灸不但有痛感,还会产生局部化脓,由于“灸疮一发,去病如把抓”的中医知识知晓率低,一旦灸出水泡还常常受到受灸者投诉。化脓灸通常会引起疤痕影响美观,降低普通人群对灸法的好感。

  此外,与针刺相比,灸疗操作稍显繁琐。现代医家更愿使用操作简便的针刺疗法而忽视灸法的应用。灸疗养生短时期起效相对较慢,影响了灸疗的推广。

  艾灸治未病的推广对策

  普及灸疗知识 ①从娃娃抓起,将包括灸疗技术在内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的神奇之效。②推广艾灸经验,由专业灸疗师到社区、工厂、学校等推广保健灸疗法。③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相比传统媒体,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具有受众群体广泛、传播速度快、个性定制化等特点,微信、微博等手机APP覆盖率广,通过新媒体宣传艾灸疗法和治未病理念必能事半功倍。通过新媒体将准确、权威的信息传播给民众,使艾灸疗法在治未病中的优势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培养专业灸疗师 将该职业纳入中医学专业,也可以根据《中医药法》新规,让民间擅长艾灸的高手进入医院,只从事灸疗工作。也可以在“西学中”的课程中加入艾灸等适宜技术的培训,让更多西医医生了解应用艾灸这一古老的中医技能,护理人员也要普及艾灸知识。

  改良灸材 传统灸疗以燃烧艾叶为主要形式,虽然其治疗效果较好,但产生的烟尘污染治疗环境。目前我国已生产出微烟或无烟艾条,或富含艾叶提取物的油剂涂抹患处,治疗相关疾病。但此类新型灸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其疗效相较于传统艾灸疗法不甚理想。因此,如何在保持传统灸疗高效治疗的同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新型灸材的开发仍然是当前灸法发展的重点方向。

  研制新型灸疗仪器 目前常见的新型灸疗仪器有激光艾灸仪、远红外艾灸治疗仪、电热艾灸仪等,此类电子艾灸仪器在继承传统艾灸疗法的基础上,用固体非燃料发热工艺取代传统艾叶燃烧制热方式,无烟尘污染,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艾灸疗法能激活五脏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明显改善机体脏器功能的紊乱,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艾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其不仅在中医文献中有大量艾灸治未病的文字记载,还有民间大量的实践成功案例,更有现代实验室的科学依据佐证,故而艾灸治未病值得在全国乃至世界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