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服药困难?试试神阙穴敷贴疗法

2018/10/11 15:25:09来源:中医书友会 《陕西中医》作者:周明道

神阙穴敷贴疗法,是通过药性发挥冷热刺激作用的一种疗法。它可以解决婴幼患儿因高热、惊搐、痰壅、惊厥等症出现牙关紧闭,造成一时难以口服给药的困难。因此,神阙穴敷贴疗法,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注意和应用,并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创新。

 

笔者先外祖业医,向操儿科,本法亦为祖传方技之一。兹总结有关资料,整理介绍,以供临床博采。

 

一、喘急

 

本病系指风寒、饮食等外因所致。


本法:麻黄、杏仁、甘草各等分,碾成细末,葱白头三根捣烂如泥,敷贴脐孔,盖上不透水的油纸或塑料薄膜,胶布包住,半天取下,下午再敷,一天二次。如感冒、流感初起发热时,本法亦有退烧作用。


其主要机理是,通过神阙穴的“经气”,发挥麻、杏、甘、葱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的药物功能,达到承上接下的作用。

 

二、泄泻

 

一般认为本病与肝肾有密切关系,但致病多因湿邪侵袭、饮食所伤,脾胃虚弱。


本法:樟脑、明矾、松香、朱砂各等分,分别研细,然后混合研匀,收瓷瓶内,勿令泄气。三、五日即融合成膏状。用时挑取少许,捻如绿豆大,置脐中,用胶布或暖脐膏之类覆盖固定,一般六小时后出现治疗作用。如婴儿用后,泄泻突然停止,肚腹膨胀,呈烦躁不安状时,可用通剂如万应保赤散之类,便通即愈。

 

根据现代药理作用,明矾可抑制小肠粘膜分泌而起止泻作用;朱砂镇静抗菌;松香燥湿祛风;樟脑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走窜开窍,协助诸药直透小肠,减轻腹胀、鼓肠、腹痛而达到脾运胃强的目的。

 

三、痢疾

 

本法:巴豆3粒,黄蜡10克,捣成膏,敷贴脐孔,胶布固定。无灼痛感,可敷一天取下。取下后如起小水疱,可在脐下方挑破一孔,让黄水外流,一般三天而愈。


根据药理作用,巴豆外敷有抗大肠杆菌作用,对赤白痢疾都可用

 

四、疳证

 

是一种小儿慢性的身体功能虚弱病,多因脾胃虚弱,乳食积滞转变而成。


本法:杏仁、桃仁、生山栀、芒硝、生大黄各6克,研细,加面粉适量,以鸡蛋清调和敷贴脐孔,外覆塑料薄膜固定。一天后,局部可出现青紫色,即可除去。一周敷一次,连敷三次。症状可逐见好转。


儿疳多因乳食积滞,郁久化热,故用清热、抗菌、健胃、通便之剂,通过脐的任脉总理人身诸经百脉,而又位居中焦的“经气”运行而达到和胃理肠、“主百病”的目的。

 

五、小便不通

 

中医是指“癃闭”而言。多因三焦气化失常,膀胱不利所致。


本法:大蒜1粒,剥去外衣,栀子7粒,食盐少许,共捣烂如泥,敷贴脐孔,外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一般约经一小时左右,小便即能畅通。笔者曾治一神经血管性水肿患者,以干面糊条围定脐孔,将明矾末适量,加少许丁香粉拌匀填入,再以新汲水滴之,觉冷透腹内,小便亦能通下。


其主要作用,可能是取大蒜或丁香的强烈刺激,通过神阙这个统治上中下三焦的主要敷贴总穴,有效地发挥了“以气调气”的治疗要求,通调水道,恢复膀胱气化之权。但属跌打外伤性的小便不通,本法无效。

 

六、自汗盗汗

 

本法:五倍子煅黄,研成细末,每用3克,以食醋调成糊状,填入脐孔,覆盖油纸,胶布固定。敷1~3昼夜,即起治疗作用。


五倍子酸平,含有大量鞣酸,具有较强收敛作用,故自汗、盗汗都可用。

 

结语

 

神阙又名“脐中”,属任脉。位于大腹中央,是五脏六腑之本,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与人体内脏有密切联系,“总领一身之阴经”。历代文献都认为本穴主治百病,补虚泻实,可升可降,无所不应,这说明在治疗应用上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神阙穴居任脉和腹部要冲,为神气所居。古人说,此穴“功能健运脾阳,和胃理肠”。通过中医脾的实质的有关材料分析认为:脾的本质主要是包括消化系统以及能量代谢转化和水代谢有关的一切器官系统(包括神经体液调节机构)的综合功能单位或机构。这个机构的基本功能是:将外在能量转变为机体本身所能利用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输送给全身各器官,以进行调整人体阴阳的平衡。因此神阙敷贴疗法之所以能起治疗作用,是有其一定的科学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