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后的村卫生室,又该如何生存下去呢?

2019/10/21 14:07:29来源:红杏e生作者:杏林春暖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村医,亲眼目睹了一位邻乡镇同行村医冯医生的乔迁之喜,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不禁为她的无可奈何而感叹。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就在不久前,她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黄河滩区拆迁户,搬迁至蒲东区蒲东家园的社区房里,因为她在村里经营着一家村卫生室,所以小区特别分配给她一处门面房,作为村卫生室办公地点。可以说,免费提供的办公场所,让她心里有了些许的安慰。
 
不过,因为同时搬迁过来的有两个村子,所以这处100多平的门面房,需要同时安置两家村卫生室,没办法,经过协商,也只能一家使用一半了。
 
这样,无形中造成了诸多不便,因为只有一个大门,又没办法完全隔开,患者进来,找谁看病都是个问题,就像卫生院的一个科室两个医生一样,让她们一下子陷入很大的不适应。但没办法,也只能委屈求全了。
 
因为归属问题,她们还直接隶属于之前的乡卫生院管理,而不能纳入现在的所属地,所以在管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的不便,无论是开会,还是提交处方、报销手续,都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麻烦。说起来,这好像有点异地行医的感觉,和现行的规章制度有点出入了,好在即便这样,也没有被定性为超范围行医,被视为不合法。
 
值得庆幸的是,自从搬进县城小区,因为人流量大、病源多,相比之下,业务倒比之前还要好些,因为之前她所在的村子太小了,只有区区五六百口人,根本就够不上生活开支。
 
昨天,我们聊天时,她又发出无奈叹息,我问她怎么了?
 
她苦笑了一声,说:“小区又开了一家诊所和药店,生意更难做了。”我惊讶地说,“药店就不说了,卫健委怎么会允许再开一家诊所呢?”
 
她苦笑了一下,说:“之前和她相处一间门面房的,是个还没退休老村医,当时他儿子没搬过来,仍继续在老家执业,不过现在搬过来了,而且还顺带开了一家药店,所以以后生意就更不好做了,我只能另想办法了,再学习一门专长了。”
 
作为同行,听了她的话,我也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不是吗?生意的确越来越难做了。新医改进行到今天,限输令、限抗令的逐步推行,基药制度药物零差价的实施,让村医逐渐陷入空前的窘境,给人一种一下子无所适从的感觉。
 
笔者在想,作为一名村医,也的确应该顺势而为、及时转型了,学习一门“你无我有,你有我精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继续生存下去的光明大道。对于已经搬迁,或者即将搬迁的村医同行们,在此,我想对他们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言,一定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及时转型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