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快乐的医生

2019/2/11 20:04:01来源:医联APP作者:陈陈

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开心就跳舞,悲伤即安静,做一个快乐的临床医生。为别人带来光,更为自己。


做一个对他人有益的快乐医生


做一个快乐的医生,不仅对自己有益,对家人、同事甚至是患者都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一个快乐的医生,不仅可以给自己带来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把这种氛围传给身边人,他们耳濡目染,大概率也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和临床工作。如果再把这种工作和生活态度传递给患者和家属,也会有很大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来说,虽然药物治疗很重要,可是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医生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果一个医生对自己病人所患的疾病总是忧虑重重,每天皱着眉头,言语谨慎,那患者很大几率会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在治疗上的配合度可能也会大打折扣。


一个快乐的医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面容上的欢笑,也包括心理上的成熟和强大,只有保持内心上的快乐才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一个内心悲伤幽暗对待临床工作总是畏首畏尾的医务工作者,他表现出来的形象也不太会和快乐挂钩,那带给旁人的感觉也往往并不美好。如果再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同事和患者,内心强大的人可能不会受此影响,可是有些人生来就多愁善感,看你不开心,那自己也会受此牵连,这些东西在临床出现,无论是对于医疗同行,还是患者家属,都是不好的现象。


有一个朋友,在临床已经干了好几年,可是最近心态很差,在临床工作总是感觉无趣,每天像个僵尸人。虽然早出晚归也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没有出现医疗差错和纠纷之类,上头对他的工作也很满意,可他自己却每天都提不起神来,时不时的想要离开临床做些其他的东西。可又因为专业技能原因,心想出去也大概率的会失败。而他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可是努力了好几次,却总是找不到方向,日子久了,整个精神状态都下降了不少,就连他的家人都说他应该去看下心理医生。


朋友的这种情况,相信很多医疗同行都有,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临床已经干了一段时间的人来说,想要一直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很难,这不是一件什么丢人的事,毕竟没有人可以把某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那大概率也是一种病态模式。人有各种情绪状态,医务人员也不例外,好的坏的都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或者生理反应,只要保证这种反应不至于持续较长时间,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就行。



很多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都想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每个穿上白大褂的人都希望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可是想要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却并不容易。一方面人都是感性动物,虽然医务人员被要求在临床工作应该保持理性,但是能够做到的大概率也会是个冷血动物。可是如果感性打破了理智的界域,在大脑里占据了领导成分,那被感性主导的医务人员很可能会陷入到悲伤的循环之中,毕竟在临床工作,很多时候面对的都是生死问题。尤其是在新生儿重症科和肿瘤科,一个面对的是刚诞生在这个世上的新生命却要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一个面对的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肿瘤不能够被治愈的事实。


保持快乐,说是一种心态,也像是一种工作模式,因为只有保持快乐的人才不至于被很多事情烦扰到,尤其是在当下的国内。如果没有一个快乐的心态,遇到医疗纠纷,甚至是医闹这种情况,别说去积极面对,能否从里面调整过来都不好说。在临床工作,最怕的往往不是疑难杂症,而是失去快乐的本能,觉得在临床工作是一种煎熬和磨难。这样的医务人员,不能够说他们心态不好,把原因错误都怪罪到他们的头上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公平,只是可能无法承受得起当前医疗制度下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医生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医生,虽然是个人的一种心态表现,无论是面对患者、生活还是工作,但总有些建议和讨好的技巧。


1、任何工作,包括临床,都应该把它和生活分开来。在工作里不能够受生活影响,尤其是外科医生,可能一个分神切断了患者的某个神经或者动脉,那病人极有可能就去见马克思了。把工作和生活分开,看似只是一句话,可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尤其对于一些女性医务工作者们来说。如果她们又有了孩子,分神的几率可能又会增大一些。如何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不仅需要寻常的智慧,也需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


2、扎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治疗还是抢救,医生对下属或者护士说的每一句话,看似如机关枪一样,但是却能够救命。用什么药,怎么用,是手术还是保守,需要当事医生的判断,而保证这份判断是否对病人有利,需要的就是医生的理论基础。一个医生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那永远都会是上级医生的助手,不会有自己出彩的机会。同时,如果一个医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那在临床工作会遇到很多麻烦,要是你经常问同事,人家也会觉得你这个医生当得不是很称职。要是问得问题复杂些还好,比如问最新的癌症免疫治疗方案是什么,懂得同行肯定会耐心解释给你听,可你如果问肝脏的血供来源是什么,胃窦细胞分泌的主要是什么,那同事会觉得你是在拿他开玩笑。


3、一定的经济基础。钱虽然不是快乐的来源,但是相信大多数人,包括医务人员们在日常生活里也经常受到经济能否自由的困扰。没有经济基础的存在,则意味着生活难以为继,甚至是简单的购买都会让人崩溃。除去家庭因素,经济来源往往决定了基础是殷实还是层薄。如果家庭经济强劲,那就轻易不会有经济的烦扰,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因为一些钱财而不开心。比如像我的一个大学朋友,他当年求婚的时候对人家小姑娘说,我家有四套房子,三套在市区,你愿不愿意嫁跟我走?去年因为股市灾难亏了一百多万,但人家每天还是很开心。而对于一般的医务人员来说,工资收入往往是主要的来源,而且这份收入还和学历、职称、所在医院科室等有关,但是在能够保证日常小资的情况下,幸福程度和金钱收入往往并不成一个直线的上升。比如国外学者弗斯海姆与阿盖尔合著的《金钱心理学》一书指出,“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二者的相关性约为0.25”。换句话说,在临床工作,并不是说工资待遇越高越好,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健康的内心状态,不能够从工作里得到成就感和满足,即使月薪五万,也不会真正的快乐。


4、如果我们有了对工作和生活的认知,理论知识和经济基础都已经完成,那么我们还需要最后一个条件—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在前文中我也说过,不开心是每个人的常情,每个人,不分男女,每个月都会有几天(一般是一周左右)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承认情绪低落是正常生理期的反映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我们正视它。一个每天见谁都大笑的人很可能是有什么疾患。在临床工作,尤其还是和人打交道,矛盾纠纷都是常事,很可能因为一句不小心,家属就把你告到了院长那,还有的可能还会走到法律那一步。如果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态,那很可能在经历了一些类似的事情之后大概率陷入到恐慌甚至是抑郁的状态,要知道中国医务人员的抑郁率,尤其在09年的时候女性就已经占到了43.2%,也就是说在我们工作里,十个人中就有4.3个女性医务工作者处于抑郁状态。虽然抑郁的产生和临床、医患关系、家庭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仅仅是正常人需要的,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也尤其重要。

 

为别人带来光,也为自己


同行常说,医务人员,往往是救得了别人,救不了自己。他们常在别人熟睡的时候仍奋斗在一线,他们也常在别人万家灯火其乐融融的时候穿着白大褂随着120穿梭在各个街道,他们像一道光,也是一道光,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别人的生活。做一个快乐的医生,从日常工作里找到成就感,帮助患者渡过劫难,给家人带来温暖,为同事、朋友们带去快乐,建立好良好的金钱观,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给社会带来的意义,但也能够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开心就跳舞,悲伤即安静,做一个快乐的临床医生。为别人带来光,更为自己。

  

参考文献:

(英)弗恩海姆,(英)阿盖尔:“金钱心理学”,李丙太,高卓,张葆华 译 新华出版社

黄晓艳 李冯锐 王哲:“综合医院女性医务人员抑郁症状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 2009年17期

施跃健 王玲凤:“医生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