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看看扬州的医疗服务体系如何变革应对

2018/10/15 9:54:47来源:中国卫生作者: 孙梦、郭晓薇


 

按照扬州市的规划,到2020年,扬州市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成为二级医院,实现300多万农民群众以远低于二级医院的花费,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截至去年年底,江苏省扬州市的城镇化率达到66.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如何顺应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撤乡并镇的大趋势,为更多新市民提供便利、优质的服务?“淮左名都”扬州的做法是投资11.33亿元建设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2017年年底,这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已建成投用,不同于传统三级基层医疗网络的建设标准,中心全部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设,这一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全新尝试,使原本薄弱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了厚实的根基。


看病从一天到一小时


扬州市仪征市大仪镇街道的陈久宏女士有两个漂亮可爱的女儿,两个女儿看病经历的对比,让她对家门口的新医院赞不绝口。

以前,陈久宏一家看常见病,一般就在家附近的大仪镇中心卫生院(老院)。基本的感冒发烧,在这里都能处理,但卫生院没有儿科。大女儿小时候,一有点头疼脑热,一家人就得借朋友的车,跑到扬州市里的医院看病。“去一趟扬州,仅在路上就要花费近1个小时。而到医院后,候诊、挂号、化验血象每个地方都要等,一来一回少说也要一天时间。小孩子又宝贝得很,去输个液,每次都要三四个大人陪着,很烦。”

这样的情况近年来得以改善。2014年,大仪镇中心卫生院创建儿科,在苏北人民医院医联体驻点专家和仪征市人民医院驻点儿科专家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从2015年开始,扬州市施行改革,大仪镇中心卫生院正是改革的其中一个点。改革后的新大仪镇中心卫生院,整合了原来几个周边乡镇卫生院资源,由各级财政投资6500万元,重新异地重建。飙升的医疗服务能力、崭新舒适的就诊环境,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就诊。

“小女儿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新院看病,再不用折腾到扬州了。看病时间从原来的一天,到现在只用一两个小时,真是太方便了。”陈久宏说。

陈久宏口中的“新院”,是扬州市规划建设的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之一。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是扬州在传统的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的县和乡两级间建设的“新夹层”。

与乡镇卫生院相比,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在床位设置、医疗设备和医生护士配备上,都有很大提高。乡镇卫生院床位一般在30张~50张,能力强一点的有80张。而按照要求,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将设置病床100张~200张,规模较大的江都大桥中心卫生院预计设置床位350张。业务用房面积也得到保证。

在医生护士配备上,乡镇卫生院一般以主治医师为主,副主任医师最多1名到2名。而区域性医疗中心要求就高了,卫技人员数要不低于职工总数的80%。大专以上学历不低于卫生计生人员总数的80%;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卫技人员中至少有3名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外科医师中至少有2名具备开展部分三级手术的主治医师;至少有2名中医师和1名中药药剂专业人员。

 

从“撒胡椒面”到

集约式重点发展


为什么要组建“夹心层”?扬州有几个考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提出的“要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讲话精神,将其作为强基层、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配合近年来扬州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城镇化建设中乡镇合并的步伐;既打造“健康中国扬州样本”,也充分考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的内部规律,体现政府投资办医的路径选择。

“以前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就像‘撒胡椒面’,貌似普惠,而事实上,投入不足和浪费的现象并存。”扬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黄为民说,要想真正激发基层活力,平均分配和“百花齐放”并不现实,集约式的重点发展才是明智之举。

2015年5月,扬州市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强、群众看病就医需求较集中的地区,整合资源要素,布点建设18个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包括宝应县4家、高邮市4家、仪征市3家、江都区4家、邗江区1家、广陵区2家。其中,14家为新建、4家为改扩建。平均每家投入超过6000万元,覆盖2个~3个乡镇,服务10万~20万人口。

按照职能定位,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功能介于县级医院与一般乡镇卫生院之间,全部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设,承担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门急诊、住院服务和康复治疗服务,满足不低于50%的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

记者了解到,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都会整合集中周边乡镇特别是撤乡并镇的原乡镇卫生院急救、产儿科、中医和防保等优质资源。以高邮市送桥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例,该中心由3家卫生院整建制整合而成,优质资源得以集中。“中心去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去年第四季度,中心的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和手术人次分别比原来3家卫生院的总和同比增长了27.42%、11.83%、58.06%,达到了‘1+1+1>3’的效果。”高邮市送桥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顾正荣说。

几位患者对记者说,以前医疗机构条件不足,很多人都直接到上级医院就诊。现在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和一般性手术来说,这些区域中心完全接得住,就医花费更少,也更方便。

此外,除了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扬州还有50多家普通的乡镇卫生院,这些卫生院也正在面临转型,即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康复医养融合服务等方向转变。“这也与国家的养老服务规划相契合,符合医养融合政策大方向。”黄为民说。

 

 “一院一策”精准帮扶


扬州市市民甘鸿翔今年65岁。不久前,他的左肩突然疼痛难忍,甚至连简单的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都无法完成。在苏北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费文勇给他做了肩关节镜微创手术。术后,便安排他到广陵区汤汪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联合病区做康复训练。

“联合病区的环境跟苏北人民医院差不多,康复器械齐全,价格又便宜,而且费文勇还会定期来这边做检查。”能在家门口做康复治疗,甘鸿翔觉得非常方便。

联合病房的探索,是城市三级医院直接精准帮扶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举措之一。黄为民说,为吸引病人下沉基层,提升区域卫生中心诊疗水平,扬州制订了“一院一策”精准帮扶方案,将18家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纳入以苏北人民医院、扬大附属医院两家全市最大三甲综合医院为龙头的医联体。市财政给予派驻成员单位专家每人每年10万元的专项补助,安排1000万元支持建设医联体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在医联体内加快构建有利于双向转诊、满足基层用药需求的药品配备模式,基本实现基层与上级医院用药衔接。

目前,苏北医院、扬大附院已在全市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打造联合病房16个。数据显示,汤汪中心2017年业务收入、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与2015年同比上升152.8%、83.5%、235.9%,手术例数与2015年同比上升23%。

为保证精准帮扶可持续,扬州很注重提升相关方的积极性。苏北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卢盛铭到送桥区域性医卫中心驻点已经有半年。这份经历不仅与申报高级职称挂钩,而且还有每个工作日400元的补贴,以及交通、伙食补助等。

不过,苏北人民医院副院长潘云龙建议,“对于牵头医院,还应该有更多激励。”以正在试点的联合病区为例,目前病区的盈收,是基层医院拿大头,帮扶医院拿小头,未来,这一分配比例应再行考量。此外,下一步应该进行更加紧密的医联体探索,将基层人财物都交由“龙头”医院统一管理,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大医院开展帮扶工作的积极性。

除了大医院伸出援手,扬州市还出台了很多创新性倾斜政策,助推和吸引卫生人才服务基层:对研究生参加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招录的,可直接考核录用;对本科生参加县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录的,可按照1∶1招录比例开考。高邮市和仪征市在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推行备案制管理,江都区对基层机构临床、影像、麻醉等紧缺专业新招录的大专生、本科生分别一次性补助6万元、12万元。

当然,基层人才培养非朝夕之功,薪酬制度改革、基层药物制度衔接、医保政策落实等,都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建过程中依然待解的难题。今年8月初,扬州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发展的意见》,在医疗资源整合、基层信息化建设、医联体帮扶和多项配套政策上,为区域中心发展和能力提升创造更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