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今天,我们如何留住“乡村医生”?

2018/7/31 8:29:34来源:东南网莆田站

20180726095545_915ccbd857b8753a25b364c5171d367d_1.jpeg

城厢区灵川镇桂山村新建的一体化村卫生所。

东南网7月26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许怡麟 文/图)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半农半医,名叫“乡村医生”。多年来,这些被誉为农民健康“守门人”的乡村医生,为改变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和落后的卫生面貌一直不懈努力着。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关心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内心诉求,对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着重要意义。盛夏时节,本报记者采访了莆田市多个乡镇的乡村医生,近距离了解他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调查:村医收入低,压力大,缺口多

62岁的张木星已在仙游县钟山镇卓泉村行医43年,虽然按照规定乡村医生60岁退休,子女们也希望他到城里安度晚年,但因为村卫生所后继无人,张木星只能继续坚守。在今年村两委换届前,张木星已经担任村支部书记20多年。不过,考虑到秋季后老伴要到城里照顾上幼儿园的孙女,张木星主动要求卸任,全身心干好村卫生所的事。

“乡村医生似农非农、似医非医,工作量大、收入低,还要承担不小的风险,年轻人根本不想干。”张木星告诉记者,村里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外出打工、求学,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加上药品实行零差价,门诊费和注射费又很低廉,收入低是正常的事。之前,卓泉村原本有4名村医,后来一人转行做生意,一人考到了县医院,还有一个考上了大学深造,现在他成了村里唯一的村医。老张透露,仙游当地不少地方的村医队伍都面临着老化严重、青黄不接的问题。

万峰村是秀屿区南日岛的一个小渔村,45岁的魏建平在这里担任乡村医生已经23年。“患者不是亲就是邻不好推,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电话都得及时赶上门。”魏建平说,村医往往是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一肩挑,任务繁重。而现在牵扯自己更多精力的是村里的公共卫生服务。在他服务范围内的1200多名村民中,患有高血压的有130多人,糖尿病的40多人,严重精神障碍的4人,还有精准扶贫对象,都要建档并经常随访,压力大。村民魏文玉因为农药中毒后遗症导致双下肢瘫痪,卧床20多年,他每半个月就要免费送一次药上门。

比起工作压力,更让魏建平担忧的是医疗纠纷。“我们比不了医院,一遇到医疗纠纷,就很难再翻身了。”魏建平坦言,自己看病时就怕出什么意外,稍重一点的病,都不敢轻易接。

根据规定,原则上须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莆田市常住人口有290万人,应配备2900名乡村医生。而据莆田市卫计委统计,目前,全市在岗乡村医生1890人,缺口达上千人。以城厢区灵川镇为例,该镇人口5.8万人,却只有25名乡村医生,其中60岁以上的占了一半。总人口3万多的仙游县钟山镇有在岗乡村医生17人,其中13人属于到龄后返聘。

破解:多渠道补偿,提高村医待遇

几年前,仙游县钟山镇麦斜村发生了一起患者挂瓶后猝死的医疗纠纷,涉事村医因此赔了10多万元,此事在当地引起很大震动。不过,今后村医们可大大减少这样的担心。本月,莆田市820多所乡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自愿参加村卫生所医疗责任保险。自2016年起,莆田市连续三年组织乡村医生参加村卫生所医疗责任保险,保费800元,财政补助500元,每年累计赔偿限额可达20万元。

“乡村医生队伍老化、流失等问题,是因为此前其主要靠基本医疗收入,财政补助较少,保障水平较低。”莆田市卫计委基层卫生科科长林志凡介绍说,除了利用投保化解执业风险外,莆田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解决村医们的生计、保障等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此前,莆田市出台《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多渠道补偿政策,稳步提升乡村医生待遇:下移十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村卫生所承担,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支付报酬;落实村卫生所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改革专项补助,全市已下发专项补助1300多万元;对扎根在边远山区、海岛的乡村医生发放每月不低于300元生活补助等。

南日卫生院院长杨水兴告诉记者,现在岛上的乡村医生除了每人每月固定发100元的津贴外,每月也有300元的海岛生活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多的话,每年能拿到两三万元。此外,秀屿区还出台政策,降低海岛乡村医生进入门槛,学生从卫校毕业后在卫生院培训合格,即可给予上报审批海岛乡村医生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