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去内科会诊,翻了住院医生写的病历,翻到的现病史最后,看到一行字:病人前来求医。我让住院医生过来,把这几个字改了,改成病人前来就诊。
他很不理解,趁晚上空,我和他说了为什么要改“求”为“就”字。
前几天,台湾公立医院的一位妇科教授给我讲了他遇到的一位病人的故事。病人是一位女性,40岁,患有子宫肌瘤就诊,已经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台湾许多医院的规则和我们有点不一样。他们是在门诊签署了统一表格的手术知情同意书后,再安排手术日期。病人把手术知情同意书带回家里好好看,要住院手术的时候再带来。)手术排在4月上旬,准备用腹腔镜下切除子宫肌瘤,保留子宫。在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的时候,主治医师和病人有充分的沟通。
几天前,该病人挂了该医院最老的教授的号就诊。这位教授已经退休很多年了,他退休的时候,还没有开展腹腔镜下的手术。病人挂他的号,就专门为了咨询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许多问题。老教授没有做过腹腔镜,当然不知道了。还好教授出门诊,有个fellow(类似于我们的专培医生)跟诊,fellow和病人耐心而详细地聊了半小时,病人满意地回去了。病人走后,fellow打电话告诉住院总医师这个病人的情况,觉得有点被问得头大了。总医师又告诉了教授。
第二天下午,教授门诊。没想到,那病人又挂了他的专家号,来就诊。她还是来咨询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一些问题。她拿出两张A4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她要问的问题。教授目瞪口呆,只是要求她等一等。因为候诊的病人实在太多,把她安排到最后一个。
等看完其他病人,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教授开始回答她的疑问。在拖班一个多小时后,病人终于满意了。教授对病人建议:如果觉得有顾虑,建议她找别的主治医师开刀。但是病人坚持要教授为她开刀。教授最后对她说:“你对子宫肌瘤的手术了解了那么多,成为行家了,你手术出院后,可以来我们医院做义工,帮助别的病人啦。”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台湾公立医院的一个故事。这个医院是行业老大,从来不缺病人,门诊如果不限号,医生根本下不了班,但是,医生们和病人沟通非常有耐心,令我很佩服。
进一步了解到,台湾医生们的耐心和服务意识,从医科大学读书时候就开始根植在脑子里了。
台湾的私人医院里,医生没有底薪,收入全部靠看病的提成,没有病人就没有收入。医生需要用医术和服务态度来吸引病人,所以,台湾医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一直就很好。
台湾公立医院医生收入是大陆公立医院收入的十多倍,台湾医生对病人的服务意识,也远远强于大多数大陆公立医院的医生。
历史上,医家都会说:“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
我国大陆的大多数公立医院里,医生收入菲薄,但是,医生的收入虽然少,但归根到底,医生的收入,还是来自病人。
医生给病人看了病,收了病人的钱。从某种角度来说,病人供养了医生。病人取得健康,医生取得报酬,医患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所以,不是医生高高在上的“求医”,而是“就诊"
有一段时间,天天有医学生在我微博上留言,要我去说明,医疗不是“服务业”。也许,在许多医学生的心目中,“服务业”的地位低下。实际上,职业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社会分工后,每个人都在服务他人获取报酬。
我记得广州@莲之花口腔 的创始人@种牙匠黄建生 教授和我说过这样一番话:“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医疗过程中,医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病人付了钱,医生也不一定能够医好病。如果医疗是完全的服务业,那么医不好病医生就不应该收钱。但事实是,病人来看病就要付钱。所以,医疗不是完全的服务业。医疗又是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医生和病人有了良好的沟通,医生有比较好的服务态度,即使医疗结果不尽人意,病人也往往会理解医生。也就是说,医生的服务,可以弥补医疗的缺陷。因此,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
我和黄建生教授也聊起过,为什么中医很少会有医疗纠纷的问题。按理,中医的治疗效果,远远比不上外科的治疗效果那么立竿见影,那么好。但是,外科的医疗纠纷,却远远比中医的多。这是为什么呢?
我和黄教授都认为,中医和病人的沟通比较充分,中医的服务,弥补了医疗的局限性,使得医患纠纷大大减少了。
上面,就是我做20年外科医生的感悟。
在这里,我要寄语医学生们,在踏入医科大学的那一天起,就要有对病人的服务意识,学习花时间和病人多沟通。记住,医生的良好服务,可以弥补医疗技术的缺陷。
请住院医生的病历里,不要再出现“前来求医”的字眼了。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