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没有经济压力,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

2017/10/5 21:31:38来源:医院管理论坛作者:周子君
导 

若医生没有经济收入压力,便可以更专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业界与社会共同关注的过度医疗问题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以往谈起医疗服务,人们往往联想起“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等溢美之词,“白衣天使”也曾被视为褒扬医务人员的代名词,如今这些溢美之词已逐渐远离中国的医界,被人们淡忘,甚或成为回忆。

医界在承担“救死扶伤”职责时越来越多地困扰于自身经济利益与患者利益的矛盾与平衡之中,“白衣天使”也降落人间成为凡人,而由此引发的医疗服务认知转变也成为医患双方对医疗服务性质认知的分歧。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是什么”一直困扰着业界,进而影响到医疗服务提供的制度设计。相比较而言,“医疗服务为什么”则相对清晰,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都会认同做医生是为了“救死扶伤”、办医院也不是为了挣钱。

但在现实之中,医院和医生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偏离,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对医疗机构设立目的以及社会职责的质疑,也由此导致了诸多医患矛盾。是什么使得原本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的医疗服务偏离了其应有的目标?

近期有幸承担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运营评估工作,访谈、接触过的港大深圳医院管理层以及医护人员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港大对医疗服务目的的坚持,“医院和医生应最大限度地考虑患者的医疗利益,而非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成为港大深圳医院管理层和医护人员的共识。

在此理念引导下,港大深圳医院和医护人员做到了按照患者病情需要提供医疗服务,医生没有经济收入压力,可以专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业界与社会共同关注的过度医疗问题在这家医院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然而,坚持这一理念也是须要付出代价的,好在有政府的全力支持,使得港大深圳医院能够在坚持医疗服务理念的情况下顺利运营。但未来港大深圳医院也同样面临着医院运行收支平衡的资金压力,能否顺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未来港大深圳医院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业界和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

港大深圳医院面临的难题也是国内大多数医院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如何在“以医保收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制度下兼顾患者利益、公众利益以及医院员工利益,实现医院和谐、稳定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做到收支平衡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处理好医院发展与患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并兼顾医务人员的利益。

受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医院大多以企业模式经营和发展医院,忽视了医院作为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应当具备的人文属性和社会责任。部分医院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和医院规模扩张,采用不当的绩效激励机制鼓励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引发了社会对医院公益性的质疑。

在不当的经营理念引导下,医院收入过多用于扩大医院规模、购置医疗设备,而非用于改善人文关怀、改进医患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改善员工待遇。对比一下国内外医院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模式就会发现,国内医院快速扩张和畸形发展是引发医疗服务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医院当重新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作为“救死扶伤”的公共服务机构,非营利医院、公立医院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比如医疗欠费问题,依照惯例,社会对医疗机构的免税金额视同医院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资金数额,如果按照国内最低5%的税额计算,年收入10亿元的医院,每年应当拿出5000万用于承担患者欠费、政府指派医疗服务等社会责任,然而国内少有医院这样做,也少有医院宣传自己承担了哪些社会责任。相反,病人欠费、患者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新闻随处可见,带给医界诸多社会负面影响。

业界当反思一下:缺失了人文关怀、缺少了社会责任理念与精神,这样的医界给社会、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医界怎样做才能重新赢得社会和公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