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关注】基层医生“缺练”怎么破㈡

2017/5/10 12:02:41来源:健康报-村医导刊

4月27日,本版刊发《基层医生“缺练” 怎么破》一文,围绕如何打破基层医生“经验少、实践少、能力难提高”的恶性循环进行了讨论。文章刊发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不少读者来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微信图片_20170510115357.jpg


“有本事”的社区医生如何养成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周红


    转眼我来社区工作已经一年有余,从三级医院临床转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的是全新的医疗理念和陌生的工作模式,一年来,我亲身体会了基层医疗工作的酸甜苦辣,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基层医生,面对临床有限的患者和病种,想要提高技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微信图片_20170510115426.jpg

    首先,从基层医生角度来说,增强思想认识,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是前提。我们都知道,社区工作琐碎而繁杂,从慢性病管理到老年人体检,从传染病防治到计划免疫,从康复理疗到妇幼保健,从健康教育到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在这看似繁忙却又无甚难度的工作环境下,难免会困顿其中,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只有认识到自身工作技能的不足而后主动去学习提高,并持之以恒,才会使能力得到提升。

 微信图片_20170510115911.jpg

    其次,从医疗机构的角度来看,上级医院为基层提供指导和学习机会是关键。基层医生难以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面对的患者有限,病种单一。“实践出真知”,没有处理过复杂的病种,仅仅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缺乏临床实践,又谈何提高?故而加强与上级医院的联系,保持与上级医院的互动,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微信图片_20170510115930.jpg

    最后,从上级医疗主管机构的角度来讲,健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体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制度,增加药品、设备、专业人员配置是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的基层医生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全科培训,而全科医生规培虽已提上日程,但目前远没有形成“气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层医生即便在上级医院接受了专业化的进修学习,一旦回到基层,面对医保制度的限制,药品、设备的匮乏,又如何将学习到的技能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呢?故不得不说,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制度,增加药品、设备、专业人员配置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想法未必少 就怕没机会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

    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潘雪凤


    “经验少、胆子小、实践少”的现象在基层确实存在,但是社区医生的主要职责是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不是解决疑难杂症与急危重病,而且社区医生单独出门诊时,周边没有专家商讨,没有抢救团队,设备和药品不全,这些现状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长期在社区全科门诊工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待某些疾病甚至比上级医院医生更在行。


微信图片_20170510115950.jpg

    比如患者血压、血糖突然增高,我们可以马上找到原因对症治疗;对上呼吸道感染,我们不用抗生素,而是给予患者健康教育。而且当患者不能明确诊断、病情可能存在一定危险时,我们会马上转诊。曾经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因为视力模糊、走路不稳来我们社区门诊,我们团队经过检查分析考虑他可能患了脑血管疾病,在家属不在的情况下叫了“120”,患者及时得到了救治。


    对于如何破解基层医生“缺练”,我的看法是,给基层医生多一点实实在在的培训,如上级医生与社区医生一起出门诊进行指导,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基层医生经常参与上级医院的查房与病例讨论;上级医院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门留几张床位,让社区医生能自己收患者、管患者,在上级医生带教下查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微信图片_20170510120025.jpg

    建议政府等各部门要多正面宣传、报道基层医生,给他们多留一点时间与空间,多给他们支持、理解与信心。同时,我也建议社区医生多参加全科医学年会、各种慢性病管理经验交流会以及社区适宜技术培训班等。多年来,基层医生如果没有论文根本无法参加各种形式的会议,所有参加会议的代表基本上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领导,而参加的领导基本上只参加开幕式,以后的各种分会场课程都没时间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