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夏石镇的一个小山村。当时,父亲是大队卫生员,我经常跟着他一起上班坐诊。高中毕业后,我回乡接了父亲的班,担任大队的“赤脚医生”。10多年后,我“弃医从政”,来到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农村卫生管理工作。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对家乡卫生院的发展和变化感触良多。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投入,乡镇卫生院得到快速发展,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
☆☆☆上世纪60年代的公社卫生所☆☆☆
上世纪60年代村民看病都到“公社卫生所”,70年代初才改叫卫生院。当时的卫生所只有一栋业务用房,包括一间诊室、一间药房、一间注射室、一间收费室,另外有一排平房为职工宿舍。当时卫生所的工作人员约有10人,其中医生3人、护士2人、药房和收费各1人。我记得,部分医护人员是从天津市“下放”而来的。
卫生所的医疗设备很简陋,就是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药品也只是一般常用药,只能处理一般的常见病,病重一点的患者就要上送到县级医院。
☆☆☆上世纪80年代的卫生院☆☆☆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卫生院建起了3层综合业务楼,增配医护人员,扩大业务范围。再后来,卫生院配上了X线机,可以开展胸透、小手术和常见病的住院治疗业务。
☆☆☆现在的卫生院☆☆☆
2000年以后,卫生院建起了门诊楼、住院楼、消毒中心,还先后建了两栋职工宿舍楼。医护人员增加到40多人,学历从中专、大专到本科都有。卫生院开设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保健科,有了放射、检验、B超、手术等业务。卫生院的医疗技术得到提升,业务不断增加,门诊和住院人数明显提高,当地群众能就近住院治疗。
近年来,深化医改逐步推行,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看病用药新农合给报销、每年都能接受健康体检、各家各户都有健康档案、不定期享受义诊送药活动、接受免费防病保健宣传教育等等。
2015年,凭祥市卫生部门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创建群众满意的卫生院”活动以来,卫生院的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态度明显好转,农民健康得到保障,看病吃药更加方便,广大边境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实惠。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