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医联体优质资源流动 激发基层医院发展活力

2016/8/31 13:56:58来源:成都日报

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逐步推进发展医联体模式,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按照“全覆盖”要求,我市今年将全面推开纵向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工作,目标是在年底之前,实现城市三级医院覆盖10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此背景下,青白江区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卫计局加快推进医联体模式,于今年搭建起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区人民医院+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各村卫生站的(1+1+11+N)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青白江区医疗联合体”。

新的医联体模式诞生后,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宏观效率、促进分级就诊模式的形成、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切实让基层群众享受到了方便实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联体的建设,对于优化全区医疗资源配置,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项工作的成效将体现在群众的感受上,让他们感到放心、满意、方便,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青白江区人民医院负责人说。

完善组织构架 为医联体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在推进发展医联体模式过程中,完善组织架构,健全运行机制是最重要的一环。作为医联体枢纽单位,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功能定位和实际情况,于今年4月与医疗体中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医联体片区领导包干负责制、下派医联体驻点工作人员等方式,把这项工作深入推进下去。

建立领导包干负责制 院班子直面基层医院

今年4月起,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时任常务副院长张瑞林有了一个新的任务,每个月他都要到负责的片区(弥牟镇公立中心卫生院、大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红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分级诊疗是否有序推进,双向转诊渠道是否畅通,了解片区成员单位在医联体工作中的需求和困难,能现场协调解决的给予现场解决,现场不能解决的,依托医联体优势,通过区医院、区卫计局和市二医院的力量帮助其排忧解难。“这种包干形式,让我们能直接参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据了解,为确保医联体建设稳步前进,青白江区人民医院专门制定了医联体片区领导包干负责制,选派院班子成员、院务委员各4名分片区包干负责医联体建设工作,包干领导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包干片区开展工作,对包干单位医联体建设工作事项进行协调、研判、推动。

例如,张瑞林收集到医联体中双向转诊工作中的问题后,安排区医院统计科运用统计学对双向转诊数据进行分析,找到症结所在,及时与片区同行沟通,努力着手解决下转病人少的问题。

医联体工作开展以来,包干领导深入包干单位达30余次,协调解决医联体建设各类问题40余条。在此基础上,医院还选派了业务骨干分别派驻到片区公立中心卫生院,履行紧密合作业务管理职责。

凝心聚力 加强协作

在张瑞林负责的片区里,常态下每月都会召开一次工作会,在片区成员单位内中层干部中形成对医联体工作的共识,并围绕管理知识、医疗技术和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各类培训,达到医联体内文化的融合、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共同服务于片区内的老百姓。

管理和技术能力的提升是推进医联体规范化服务的基础。这样的模式,是严格按照区人民医院管理标准进行的,以培训、指导和查房等形式,输入区医院和市二医院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医疗技术,使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

强化管理的同时,提升服务也十分重要。为确保双向转诊的无缝对接,医院新建了病员服务部,主要负责医疗体成员单位的上、下转诊病员的预约挂号、就诊、医技检查的代办、沟通、协调、指引等工作,以及住院床位的协调联系,入出院手续办理等工作。自6月病员服务部正式运行以来,已经接待医联体成员单位病员40余人次。

积极下沉人才技术 带动基层医院全面发展

下派医联体驻点工作人员,也是区人民医院在推进医联体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医院选派了8名业务骨干分别派驻到4个片区公立中心卫生院,履行紧密合作业务管理职责。自4月实施派驻工作以来,除了全面协助片区内院长们开展医疗、护理管理工作,这8名业务骨干根据每家医院特点,本着规范与安全原则,分别在弥牟镇公立中心卫生院开设了眼耳鼻喉门诊,规范了专科诊疗常规;在清泉镇公立中心卫生院顺利开展了首例锁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指导城厢镇公立中心卫生院进行院容院貌、服务流程、医联体专家门诊等综合整治……

市二医院骨科专家王俊瑞同样也是作为医联体下派驻点人员到弥牟镇公立中心卫生院。王俊瑞和家庭医生到一位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及脑瘫的患者家中开展检查指导随访工作。王俊瑞说,这位患者因曾经听信偏方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期,导致现在完全瘫痪在床。通过我们现在搭建的市——区——乡医联体绿色通道,区医院康复医学科可以直接为这样的患者及时进行规范的检查评估和康复治疗等,从而将优质医疗资源直接送到村民家中。

在他们的带动下,不仅让当地百姓获得了更为便捷舒适的就医体验,也让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均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长足的进步。

建立新门诊 为基层医院输送优质技术

蒲思桥是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有名的眼耳鼻喉专家,今年被派驻到弥牟镇卫生院担任业务副院长。“在卫生院建立眼耳鼻喉专科门诊,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目标!”蒲思桥说,他来到卫生院后了解到,该院以前没有这个科室,病人看病只能到其他较远地方的医院,费时费事,很不方便。于是,他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很快组织建立起了眼耳鼻喉门诊。好消息传来后,附近的居民纷纷前来看病,“从4月份到现在,卫生院已经开展耳鼻喉内镜检查近100例!”

与此同时,在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按照医疗规范的前提下,他带动弥牟镇卫生院还积极开展了专科手术。举例来说,6月30日那天,18岁的小张(化名)打篮球时受伤,造成鼻骨骨折,被送到卫生院就诊。蒲思桥经过诊断处理后,认为应当进行手术治疗,但由于卫生院条件有限,于是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将其转到区人民医院进行手术。“这种服务模式,可以让患者更加便捷地享受到二甲医院的技术和服务,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大实惠。”蒲思桥说。

发挥传帮带作用 提升基层医生业务能力

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也是医联体模式下,上级医院带动基层发展的一种方式。以蒲思桥为例,他在参与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卫生院医生姜小进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半年前,她得到了在青白江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进修的机会,完成进修后,她回到了卫生院,又在蒲思桥亲手带领下参与工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姜小进的业务水平快速提高,一切顺利的话,将来她也会成为该科室的业务骨干,“在医联体的背景下,基层医院的医生们得到了大量学习和提升的机会,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姜小进说。

据相关数据显示,自建立医联体以来,区人民医院承办医院管理班,对下派挂职人员、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为期7天的医院管理知识培训,强化其管理意识,提升其管理能力,培训达500余人次;邀请三级医院专家到院学术讲座11次;为基层医院业务培训300余人次;到基层医院进行学术讲座培训75次;选派卫技人员到市二医院进修学习56人次……

推进医联体信息化建设 实现远程阅片检查

不久前,家住城厢镇的李大姐的儿子咳嗽不止,为此她一大早便带着孩子到城厢镇公立中心卫生院做检查。早上9点过,孩子在卫生院拍摄了DR片,不到半个小时,李大姐就拿到了由区人民医院出具的阅片报告,“没想到在乡镇卫生院里,还能享受区医院的检查服务,这实在太方便了!”

李大姐享受到的便利,得益于青白江区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成果。5月12日上午,城厢镇公立中心卫生院就正式接入区医院电子影像阅片系统(区域PACS系统),并发出了首份由区医院阅片诊断的报告。据了解,这套系统是通过电子阅片系统将影像检查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经互联网传输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阅片室,并由区医院信息科专人维护,确保网络安全和通畅。

其实在此之前,福洪镇卫生院已于4月1日接入区医院电子影像阅片系统并顺利运行。此后,城厢镇公立中心镇卫生院和红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陆续接入该系统。截至目前,通过区域PACS系统的建立,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之间已实现远程阅片传输500余人次,下一步,通过区域信息化平台的建立,由医联体建立的PACS中心,将覆盖全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据了解,目前区人民医院每天都有专家专门负责阅片,阅片医生基本都是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的高年资医师。区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宋锦宏说,按医疗规范,出报告的时间为急诊30分钟、门诊1小时、住院平诊在1—2小时。

借助医联体枢纽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青白江区以三级服务模式积极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提供技术支撑,为受签的慢病患者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认同感。

青白江区的具体做法是:借助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青白江区医联体枢纽,创建市二医院专家+区医院专家+乡镇卫生院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慢性病管理新模式,为群众慢病治疗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管理。即由社区基层医生对慢病患者进行筛查、登记、检查、初步治疗、建立档案,区医院专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再和市二医院专家共同根据评估制定或指导调整治疗方案,由区医院医生依照方案具体指导家庭医生执行,为慢病患者提供一站式的分级诊疗、三级把关、持续跟踪、动态管理医疗服务新模式。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为此派出内分泌科专家负责指导“家庭医生签约制”下的糖尿病管理;青白江区人民医院组建了一支“家庭医生签约制”慢病管理辅导团队,乡镇卫生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制”的分片负责医师。保障群众少跑路、少花钱、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成都市二医院、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大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于每月第二周的星期一举行辖区签约慢性病病人集中访视及义诊义检活动,将定点指导、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及时跟进有效治疗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工作。同时,为了让慢病患者在家里就能得到专家的诊治,区医院专家还不定期跟随家庭医生团队内的乡镇卫生院医生上门为老百姓进行慢病的动态监测和治疗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