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春夏秋冬,只要病人一声呼唤,他们就放弃休息,背上药箱,走进社区百姓家。他们是活跃在街道社区里的一群最可爱的“白衣天使”,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基层医生”。他们肩负着居民慢病的诊疗、转诊和康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健康守门员”。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摄影记者的镜头,走近“健康中国、慢病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切实了解基层医生工作的一天。刘医生是上海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大学一毕业就直接投身到基层医院,如今已是第25个年头。
充实的一天从繁忙开始
早上八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楼前就门庭若市。此时,刘医生已经赶到社区服务中心,穿上白大褂,迎来了第一位就诊的患者。
彭大爷(化名)今年63岁,是一名高血压病患者,这几天常常头晕、头痛。刘医生了解情况后,立刻为他量了血压,发现低压已经飙到了120。
原来,彭大爷最近自我感觉血压稳定,就自行中午不吃药了。刘医生一边开处方,一边反复叮嘱:“夏季不是高血压的‘安全期’,擅自停药很危险的,会导致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波动,严重起来,可能会诱发脑梗。”
前来就诊的不少是慢病患者,比如三高患者、糖尿病、哮喘,他们多到这里续方。社区服务中心相对排队少,医生也熟悉,还能多咨询一些问题。刘医生对于这些“常客”,只要看一看病例就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他们的病史和健康状况。
对待每个患者,刘医生都一一耐心问诊,时不时还要解答进来取完药,仍有疑惑的患者提问。从早上8点到12点,刘医生连续看了50多个病人,水杯里的水没动过。她反复叮嘱病人,慢性疾病,一定要坚持治疗,并调整好生活方式。
接到电话,说走就走
上午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刘医生正准备去吃饭,手机响了,来电的是高血压老患者王阿姨。她住在附近的社区里,最近天气热,她人感觉有些头晕,血压也很不稳定。在电话里简单了解了王阿姨当下的情况后,刘医生背上出诊包就匆匆往她家里赶。
一到王阿姨家,刘医生就第一时间帮王阿姨量血压,问起诊来。
好的“全科医生”,看得了病,开得了处方
很多人以为基层医生只需要按照三甲医院的处方为患者续方即可,其实不然。作为基层医生,最需要的是像刘医生这样的全科医生,样样都懂,行行得通,看得了病,开得了处方,这样才能当好百姓的“健康守门员”。
一有空隙,刘医生就翻开“大部头”学习起来。
平时,工作中遇到困惑,刘医生也会经常与同事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业务技能。为了提高业务技能,刘医生还会和同事们一起参加培训学习,如默沙东中国支持的“漫慢人生 默默相伴”——慢病管理巡讲项目,其巡讲的内容不仅包括指南解读、专家共识,还包括病例分享、用药新知等等。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