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北京召开了“安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进展”专题发布会。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省医改办主任于德志,以及滁州市、天长市、阜南县有关领导在会上介绍了安徽省综合医改试点情况,并回答了有关问题。发布会上,一个令人“刮目”的数字,吸引了广大公众的眼球,那就是今年1~7月,安徽全省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一下子节约费用67.8亿元。人们不由得发问:这67.8亿是怎么节约下来的呢?
据发布会信息,这67.8亿包括三部分,一是集中采购中标价与国家药品零售指导价相比,节约费用46.3亿元;二是组建16+1采购联合体,带量采购又降15%左右,节约费用约18.6亿元。三是高值医用耗材网上采购,按照平均降幅16%测算,节约费用2.9亿元。
当然,业内人士都清楚,前面所述三部分都是理论测算数字,具体实际能够“节约”多少,还真说不准,因为每一种药品价格降多少很清楚很准确,但最终总共“节约”多少统计起来实际上很麻烦。但对于组建采购联合体,实施“带量采购”的做法倒是值得借鉴。而这里面的“玄机”,于德志主任在回答南方都市报记者提问时道出了实情:实际上关键只有三步。第一步是把省级集中招标采购价格作为医保支付价,也就是医保报销标准。
第二步允许医疗机构进行“二次议价”,也就是所谓的“带量采购”。为了增强博弈能力,全省组建了“16+1”个采购联合体,即17个省直医院作为1组,推选1个组长单位、1个监督单位,因为他们使用的药品档次比较高,手术、病种复杂,所以它的药品使用目录跟市县的不一样,单独组建1个采购联合体。另外16个市,由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组成一个联合体,所以是“16+1”。
第三步是开展了大量的病种付费。明确每个病种的付费标准,医疗机构降低了药品、耗材采购价格,节省了采购成本,收益回馈率就大。如此,医疗机构就有了尽可能压低价格的动力。而且,随着病种数量的增加,加之政策的完善,医疗机构压低药品、耗材价格的动力就越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检查,极大的从源头上遏制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下一步实现腾笼换鸟,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薪酬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