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还在用60年前的方法治慢阻肺

2016/8/2 9:26:48来源:南方日报作者:严慧芳

 我国约有2000万哮喘病人,控制率仅为3%,慢阻肺患者有4300万,仅有不到1/3的慢阻肺诊断是借助肺功能仪测定,仅20%的基层医生完全了解慢阻肺的药物治疗。7月29日,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主办、阿斯利康中国协办的“指南领行,共普呼吸”2016年中国基层医生慢性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项目在广州正式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荣誉所长钟南山指出,基层医生对哮喘和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疾病认知不足,规范治疗率偏低,基层诊疗设备如肺功能测试仪、雾化吸入设备都不普及、治疗药物可及性也较差,中国基层医生慢性呼吸疾病规范化诊疗项目通过对基层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为医院提供必要的诊疗设备,将推动我国基层医院慢性呼吸疾病整体诊疗水平。

   钟南山在启动仪式上透露,在慢性呼吸疾病治疗上,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差距明显,有基层医生还在用60年前的方法治疗慢阻肺。“两周前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组织了一次全国网络大查房,专门针对基层医生对慢阻肺的治疗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结果给我的印象,一是基层医疗缺乏肺功能检查等必要的设备,诊断仅仅是看病人的症状;二是治疗也跟不上现代的技术和观念。我当实习医生时还是60多年前,当时不管是慢阻肺急性发作还是哮喘,主要就是用抗生素、激素和氨茶碱,现在的基层医生还是用这些,很多比较现代化的治疗方法并未传递到基层;三是,无论在大医院还是基层医院,都只关注急性发作的病人,对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平时疏于管理和维护。”

   钟院士指出,慢性呼吸疾病的管理并没有跟上时代。病人都是出现明显症状才来就医,此时肺功能已经下降到只有正常值的近50%。这也是慢性呼吸疾病治疗有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有统计显示,一个慢阻肺病人每年发作3次以上,5年的存活率只有50%左右。“医学界发现,尽早干预和治疗,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控制来说非常有利。这个理念现在慢阻肺治疗上还未建立。”

   咳、痰、喘这三个症状如果几个月不愈,就有可能提示哮喘或慢阻肺。儿童时期如果不控制好哮喘,成年后将会继续为哮喘所困,甚至有可能发展为慢阻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申昆玲教授介绍,“儿童哮喘的治疗目的是尽量减少和控制发作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减轻哮喘发作对孩子气道结构和肺功能造成的损害。目前,雾化吸入治疗被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但基层医院普及率尚不足五成。”

   基层医生作为我国疾病防治体系的基础,承担大多数疾病的首诊、首治任务,是负责主要慢病的长期规范化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介绍,中国基层医生慢性呼吸疾病规范诊疗项目将组织基层志愿者总队全国培训、基层病例征集、基层定点医院辅导、优秀病例区域评审、名家零距离网络直播,计划对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家基层医院、3000人次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的基层医生进行规范化诊疗培训,切实全面提升医生的诊疗水平。同时,项目还将为基层医院提供台式肺功能仪、雾化治疗泵等诊疗设备,完善基层医院慢性呼吸疾病诊疗硬件,提升基层医院的雾化治疗水平。

   阿斯利康中国呼吸、炎症及自体免疫业务部副总裁张辉女士表示,该项目搭建了上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生的经验和技术交流平台,对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探索分级诊疗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相信通过该项目在全国基层医院的推进,最终使更多呼吸疾病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