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事业编,先从医院下手的原因......

2016/8/1 17:01:21来源:中国广播网
导读:

医院取消事业编已成定局,对于过五关斩六将取得编制的医护来说,心理难免质疑:取消编制为什么先从医护人员下手?



800万医护人员编制逐步被收回


央广网北京7月31日消息,在日前人社部举行的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大约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约233万人。借鉴部分已经开展聘用制改革的地区,这部分在编事业单位人员的改革方法,很可能会先进行实行统计,之后伴随着自然减员的过程,逐步收回编制。

做好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推行工作,岗位设置方案的备案核准和变更工作有序开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取消遍之后,高校和公立医院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


在人社部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在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新闻发言人李忠介绍,此前人社部一直在做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的推行工作,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李忠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聘用制度推行面,研究提出解决编外用人问题政策思路。尤其提到,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李忠表示,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继续扩大聘用制度推行面,研究提出解决编外用人问题政策思路。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启动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分行业制定公开招聘办法。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专家解释说,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之所以要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是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化,还要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

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始于2011年,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任务,主要内容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划归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同时逐步强化公益属性。

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确定为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的,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则确定为公益二类。专家表示,公立医院、高校等公益二类单位取消事业单位编制,探索“公益”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将是下一阶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内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表示,开展事业单位聘用制,能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增强责任意识。

早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曾明确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今年1月,人社部相关部委官员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下简称人事高峰论坛)上提出,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


取消事业编制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先从高校、事业单位入手?


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选择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是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化,还要由财政差额拨款。

一直以来,事业单位的编制问题饱受诟病。编制内外两个世界,在事业单位“用工双轨制”的情况下,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编内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和工作安稳度一直是编外人员无法企及的。取消事业编制将势必打破两个世界的隔阂,改变这一现状。

那么,取消事业编制为何从高校、公立医院入手?这一改革又会带来哪些具体影响?

这是必要且适时的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包括高校、医院在内的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实际上是为最终废除“铁饭碗”必须进行的改革,这样才能实现专业人才的自由流动,便于社会化的流动和管理。

而选择从高校、公立医院入手,“其实是一个很稳健的改革。”朱恒鹏评价。

在我国,事业单位人数最为庞大的就是学校和医院。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忠曾在今年的人事高峰论坛上表示,全国事业编制约3284.4万名,在职人员2947.3万人,从行业看,教育和卫生占了大头,分别占总数的47.8%、15.7%。

医院编制严重制约了医改进程,早就应该取消编制了,而高校本身在收入、吸引人才方面有较高优势,从这两类事业单位开始取消编制,使改革更容易进行。朱恒鹏也提出,除以上两类事业单位外,编制比较多的还有中小学,但此次改革之所以没有提及,是考虑到中小学涉及的人员更为庞大,管理需要更加谨慎。

朱恒鹏认为,中国的事业单位编制本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很不正常的铁饭碗制度,市场经济制度下应该废除。“取消事业编制实际上是为了实现人员流动、促进公平。此前我们制度一个很不公平的地方,就在于编制内外人员往往同岗不同酬,在职时编制内人员收入一般比编外高,退休之后的养老待遇更是差别巨大。

此次改革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即现有在编人员仍按照编制管理,等到退休、辞退之后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而新人则不再有编制,实行合同聘任制,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

对此,朱恒鹏也以“稳健”一词表达看法,“这个改革其实20世纪90年代已经提出,国企改革中已经实施过,实际上是没什么问题。”

我国针对事业单位的政策中,编制是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财政给予补助的依据。事业单位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情况。在取消事业编制后,国家对高校、公立医院的财政方面是否有改变?

朱恒鹏表示,取消编制以后,国家的财政补贴应该还会有,只是不再按照人头发放,而是按照需要和政府购买服务原则投入。他强调,财政投入不应该和人员编制挂钩,更不能成为一种财政养人的制度。

至于财政投入的具体方式,他表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高校和公立医院向社会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财政就可以对这些服务或根据服务量进行投入,比如师资科研、人才培养等。“学校的情况可能稍微特殊一些,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其实财政根本不再需要投入,财政收入投入医保即可,医院通过挣取医保费用来获得支持。”


取消编制后,又会给高校、医院带来哪些影响?


朱恒鹏认为,最明显的是会激励工作人员更加努力工作,以医院为例,没有了编制,医务人员就要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来获得收入。所以提供服务多、服务好的医院会获得更多的收入,多劳多得。”其次,更有利于人才流动,有进有出,高校、公立医院都不再拥有“铁饭碗”的优势,编制也不再是阻碍人才流动的障碍。

最重要的是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将不再有编内编外之分,大家同工同酬,在待遇特别是离退休待遇上更加公平。退休金将按照目前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和企业养老金制度交纳,退休金的高低与交纳养老保险时间长短、数量高低相关,多交多得,长交长得,这是非常公平的制度。”朱恒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