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如今的时代分分秒秒都在经历变迁,可能不再适合用几十年前的道德标准要求大家,尤其是医生。但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教授王德炳却表示:“人生的底线、良知是作为医生的我们要永远放在心中铭记的”。
作为一名医生,王德炳教授讲述了其人生中最难忘记的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时,好多医生不顾自身安危以最快的速度赶去唐山开展救援将近90天。王德炳教授表示,当听到消息后好多医生都赶快跑到了医院,主动提出要去一线,并很快组成了一个抗震医疗救灾队。大家在没有通知家人,洗漱用具都没准备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赶去唐山。尽管危险时时跟随,但在灾害现场,大家一共奋战了将近90天,之后还继续做了巡回医疗。那么久的时间,可以说随时有生命安全的顾虑存在,但这些医生没有一个人退缩。
第二个故事是30多年前完成的亚洲第一个异基因骨髓移植的病例。30多年前,医疗环境远不及今天,医生们把原来老的内科办公室改成无菌间,彻彻底底地进行了消毒。当时即将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是20岁的小韩(化名),骨髓移植最重要的阶段,是植入前期。医生们先为小韩输了很多血,让她体内保持一定的血液量。然后,一边取骨髓血,一边补充。由于毫无参考,所有这些操作程序,都是在陆道培大夫的带领下,大家一点点摸索出来的。而对于小韩来说,在骨髓移植这个过程中,她的整个免疫性系统都被破坏掉了。这个最艰难的时期,要在大约两周后血液慢慢恢复起来时才得以缓解。在这期间,病人很有可能要么感染,要么出血。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她输血。当时陆大夫也提出来要输,当时的王德炳教授却表示输他的血。就这样,那天从上午8点半开始一直到10点钟,当时的王德炳教授为患者进行了成分输血。当时,对这项并不成熟的技术,大家甚至没那么多时间去想,它对自己的身体会不会造成伤害。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把这个病人抢救活。终于,手术到当天中午12点多结束了。在以后的日子,小韩也慢慢恢复过来。
第三件事是王德炳教授对于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两校合并的见证,及对医学八年制的设计和促成。在王德炳教授看来,医学生不光要有生物医学的知识,还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基础。
在今天的社会中,为什么医务工作者的整体道德水准在下降,为什么医患之间的关系那么紧张,为什么白衣天使会在信任危机中备受煎熬。理性地来看待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单单谴责医生,我们所处的社会因素和体制因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社会中,每一个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都在某种程度上要求“牺牲”。医生、战士或者是教师这样的职业可能尤其需要默默付出与辛劳,就像选择了哲学也就选择了孤独一样。确实,要求每一个医生都成为道德圣人或许是不现实的,尤其在今天的社会中,但是不要忘记,医生本身就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为了不辱使命,额外付出一点努力并不过分。
正是因为如此,笔者想说:医生,你没有理由来等待社会的改变、体制的进步,尽管它们至关重要;相反,你有责任自己去约束自己的品性、锤炼自己的道德,尽管这很痛苦,看起来也不够公平。
同样的,这个社会中的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应该有责任去约束自己的品性、锤炼自己的道德,几十年前的道德标准依然适用于所有人!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