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准入管理从根本上保证乡医队伍稳定

2016/1/25 16:17:27来源:网络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基本药物制度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全面开展,乡村医生队伍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处境更加艰难。

  通过对乡村医生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了解这些医生所在村级卫生室情况、个人基本情况、医学教育和培训情况、收入及保障情况、执业准入及退出、乡村一体管理情况,希望找出目前乡村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生 存 现 状

  收入低、工作任务繁重挫伤了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

  业务工作本身在乡村医生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政府补助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较弱、补偿机制不完善,各项补助存在补助不足、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致使乡村医生收入下降。此外,村卫生室人员不足,乡村医生既要从事基本的诊疗服务,又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11项任务,工作量非常大,而公共卫生补助却很低,劳动与收入不成正比,极大地挫伤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养老保障机制的缺失成为乡村医生队伍稳定与发展的一大障碍

  乡村医生目前仍处于半农半医的状态,没有正式编制,既不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因为收入低,更无法自行承担养老保险的高额费用。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诉求得不到满足,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去,无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的医改目标。保障机制的缺失成为乡村医生队伍稳定与发展的一大障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尽快构建与我国农村相适应的乡村医生执业风险分担机制具有必要性

  首先,医疗行为本身所蕴含的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非常有必要为乡村医生构建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其次,匮乏的法律知识以及淡薄的证据意识则使乡村医生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往往面临不利的法律后果。最后,乡村医生收入低,且无单位与其共同分担医疗风险责任,致使乡村医生不仅缺乏赔偿能力,而且对可能发生的医疗损害也没有充分的救济。

  相应教育培训的缺乏等多种因素制约着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

  总体上乡村医生文化素质偏低,针对性培训不足,直接导致专业技术知识更新缓慢。乡村医生主要承担村民多发病、常见病诊治的基本医疗功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与其实际工作内容不符。并且由于在实践中村卫生室硬件条件有限,许多设备仪器乡村医生从未接触过,更谈不上正确使用和操作了。因此,对乡村医生来说,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难度太大,通过率很低。

  发 展 建 议

  应完善乡村医生的报酬体系,增加村卫生室人员投入,加强规范化管理

  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明确规定乡村医生的收入待遇问题,完善农村卫生人员补偿制度,稳定农村卫生队伍。调整乡村医生的收入结构,完善公共卫生补助、医疗补助与专项补助相结合的乡村医生补助体系。乡村医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积极拓展服务的领域,提高收入水平。合理安排公共卫生工作,每个村卫生室应配2-3名乡村医生,分工合作,以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应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机制和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出台相应政策,建立专门针对乡村医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纳入保险范围,同时也要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机制。建议由政府和乡村医生按比例出资购买商业保险,若出现医疗事故或差错,可以由乡村医生个人承担小部分赔偿,商业保险机构承担主要赔偿责任。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用药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训,规范乡村医生的行医行为,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完善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和准入管理制度,提高乡村医生执业水平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乡村医生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乡村医生的文化素质,真正提高乡村医生的执业水平。加强乡村医生准入管理,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加快向执业医师转化,杜绝不具备资质的人员在村卫生室执业,从根本上促进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