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勿忘调脂治疗

2018/10/30 11:29:37来源:中国社区医师杂志作者:那开宪

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与高脂血症关系十分密切,我国约有56.5%的高血压患者伴有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当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合并存在时,对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有协同作用。


因此,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者不仅要使血压达标,同时进行调脂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高血压患者进行调脂治疗的比例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少误区。


案例简介


患者,男,76岁,父母均患高血压,而且都因心脑血管并发症去世,父亲死于前壁心肌梗死,母亲死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刚发现高血压时血脂异常,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为主,伴轻度甘油三酯升高及血糖餐后略高(8~9.6 mmol/L)。身高1.75 m,体重102.5 kg,做糖耐量试验示糖耐量减低。


笔者建议用硝苯地平降压、辛伐他汀调脂及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并嘱咐他减重。如果体重不减,餐后血糖仍高,建议服用阿卡波糖治疗。


但患者仅同意硝苯地平降压治疗及降低体重,不同意采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调脂治疗。患者服用硝苯地平后血压控制较为满意,但是体重下降不明显,餐后血糖8~10.2 mmol/L。


患者为了减重,晚上几乎不吃饭,主食上午100 g,中午100 g,遛狗2次/d,1.5 h/次,1年后体重从102.5 kg减至100 kg。近日,患者突感头晕、目眩、心悸,左半身活动受限。


由家人送到北京朝阳医院,脑CT示脑梗死,脑血管检查示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多处狭窄(40%~55%),糖耐量试验结果符合糖尿病诊断。


住院后,给予二甲双胍、硝苯地平、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治疗脑梗死的药物,血压、血脂、血糖均达标。住院期间神经科医生告诉他,如果在10余年前就规范治疗,糖尿病及脑梗死有可能不会发生。出院后他坚持定期到社区复诊,按时服药,并在社区医院康复科做脑梗死康复训练。


高血压调脂治疗的重要性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过程。高血压可诱发高血脂,血压升高尤其是血压波动,血流切应力改变,致血管内皮功能改变,使动脉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血压也可并发炎症反应,使血管壁的胶原合成、降解异常。


高血压往往伴有高脂血症,可致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又可通过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炎性反应,使脂质沉积于血管壁,从而加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动脉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血压和血流调节系统,动脉血管结构及功能损害后,将导致大小动脉对心脏射血所产生血流动力学的缓冲、调节作用受损,参与了高血压的持续过程。


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胆固醇代谢在夜间比较活跃,因此,他汀类药物在晚上服用为宜。


如果他汀类药物开始治疗3~6个月血脂仍未达标,则须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3~6个月后再复查血脂。达标后,每6~12个月复查1次。


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询问患者是否有肌痛、肌无力等症状,应服药3~4个月监测1次肝、肾功能及心肌酶。


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发生率为1%~2%,常呈一过性,表现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或)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转氨酶升高多见于服他汀类药物3个月内,并可在降低其用药剂量或停药后恢复至用药前水平。


服用他汀类药物后,约5%~10%的患者可发生肌肉相关不良反应。若肌酸激酶(CK)升高,应警惕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者,应立即停服他汀类药物。CK及ALT一般在短期内恢复到正常,肌痛在3 d~3个月后消失,肌无力症状消失较慢,可长达1年后消失,在此期间可口服辅酶Q10。


他汀类药物与红霉素、环孢霉素、贝特类药物及烟酸等尽量不要联用,否则可能增加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他汀类药物发生肌肉相关不良反应风险以辛伐他汀最高,其次为阿托伐他汀及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最低。一旦发现他汀类药物发生肌肉相关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服用他汀类药物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人群如下。


●高龄:>80岁,女性。

●体型瘦小,虚弱。

●多系统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尤为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

●联用多种药物,如华法林、地高辛、氯吡格雷,或其他降脂药物。

●合用特殊药物或饮食(酗酒)。

●围手术期。


因此,在服用他汀类药物过程中,应该每3~4个月监测1次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肌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