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蜱虫叮咬 特征与危害: 蜱虫常栖息于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生于牲畜、宠物皮毛间。叮咬时不仅损伤皮肤,还可能传播鼠疫、出血热、脑炎、斑疹伤寒等严重疾病。 蜱虫附着人体后可停留1日至数日。叮咬处通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红斑、水疱、结节,伴有疼痛或瘙痒,典型表现为带有红斑的小硬块。严重时可能引发“蜱咬热”(发热、恶心、呕吐)或“蜱瘫痪”(因毒素注入导致)。 应急处理: 切忌强行拔出,以免撕裂皮肤或将口器残留体内。应尽快前往附近医院由专业医务人员处理移除。 2. 蜂蜇伤 特征与危害: 被蜇后立即感到灼痒、刺痛,局部出现出血性瘀点、丘疱疹。重者可有大片红肿甚至坏死。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头晕、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应急处理: 立即小心拔出蜂刺(避免挤压毒囊)。 局部外涂10%氨水、肥皂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 可用5%~10%碳酸氢钠溶液冷敷。 若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或出现全身症状,尽快就医。 3. 蝎蜇伤 特征与危害: 多由蝎尾毒钩刺伤所致,常见于夜间或阴暗潮湿处。症状因蝎种及蜇伤时间而异,野生山蝎毒性通常更强。局部立即产生剧痛或灼痛,伤口显著红肿,可出现水疱、瘀斑,严重者皮肤坏死或淋巴管炎。神经毒素可迅速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大汗、血压下降),甚至呼吸麻痹致死。5岁以下儿童被大山蝎蜇伤风险极高,可能在3小时内致命。 应急处理: 立即在蜇伤部位近心端扎止血带(注意定时放松)或放置冰袋,减少毒素扩散。 尝试用器具(避免用嘴)吸出毒液。 立即用肥皂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冲洗伤口。 用5%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以减轻疼痛。 务必尽快前往附近医院就诊,尤其是儿童或出现全身症状者。 4. 隐翅虫皮炎 特征与危害: 由接触毒隐翅虫体液引起的皮肤炎症。夏秋雨后闷热天气高发,好发于面颈、胸、背等暴露部位。皮损特点为点状、斑片状或条索状水肿性红斑,上覆密集丘疹、脓疱,可融合、溃烂、结痂,自觉灼痛或瘙痒。严重者伴有全身症状。 应急处理: 避免直接拍打虫体,应将其拨落。 接触部位尽早用肥皂水清洗。 无糜烂、渗出的皮损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 红肿明显处可用0.1%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冷湿敷。 皮损广泛或严重者应就医。 5. 虫咬皮炎(螨虫、蚊、跳蚤等) 特征与危害: 夏秋季多见,由昆虫口器刺入皮肤引发过敏反应。典型皮损为纺锤形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可见针头大小叮咬痕,瘙痒剧烈。严重程度因虫种、数量及个体敏感性而异。眼睑、口唇等疏松部位叮咬可致明显肿胀。 应急处理: 症状轻微者: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口服抗组胺药。 皮损广泛、过敏反应严重(如大面积肿胀、呼吸困难)或发生于特殊部位者,应到医院就诊。 6. 毛虫皮炎(刺毛虫皮炎) 特征与危害: 夏秋季高发,干燥大风天气易流行,常见于颈、肩、上肢等暴露部位。皮肤接触毒毛后迅速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的水肿性红斑、丘疱疹或风团,可有水疱,伴剧烈瘙痒。皮疹散在,严重者可全身弥漫。 应急处理: 尽快用胶布或透明胶带反复粘贴粘除毒毛。 用肥皂水或碱性溶液冲洗局部以中和毒素。 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 皮损严重或泛发者需就医。 7. 蚁蜇伤 特征与危害: 蜇伤后出现刺痒、灼痛,局部可见红斑、丘疹、风团,中央有瘀点或水疱,周围伴水肿性红斑。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等全身反应。 应急处理: 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 用5%~10%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 外用止痒药膏。 出现全身症状(如心慌、气促、头晕、大面积皮疹)应立即就医。 重要提示:以上方法为现场初步应急处理。无论何种虫类叮咬蜇伤,若出现严重局部反应(如大面积红肿坏死)、全身症状(发热、头晕、恶心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或发生在儿童、敏感人群身上,务必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寻求专业诊治! 参考文献: [1]蚊虫叮咬的处理需警惕[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08):70-71.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