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吴××,女,年43岁。
家属述眩晕已17年,经常发作。发作时,唯静卧而已,稍动则如坐舟中,甚则失去知觉。
一日邀余诊治,失慎撞其枕,即感天旋地转,如飘空中,双目紧闭而不敢睁,神志恍惚不清,让其静卧片刻,眩晕稍定,神志逐渐清醒。
望其形体虚胖,经日恶寒,脉沉微,舌白而淡。
处方:从其脉证来看,证属脾肾阳虚所致,采用《近效》术附汤:附子15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嘱其先服一剂,观其疗效。复诊时,眩晕大减,脉舌俱见起色,继与原方三剂,眩晕基本消失。为了巩固疗效。以八味丸调理,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又一患者周××,男,年25岁,干部。
眩晕已四年左右,每日发作约三、四次,尤以清晨为甚,感觉天旋地转,眼前昏花缭乱,头重脚轻,站立不隐。一日卧床,觉屋床倾动,摇摇晃晃,眼前发黑,时时呕恶,但未吐出,休息片刻,稍感减轻,心下痞满,食欲不振,脉沉微细,舌色淡白。
处方:参合以上脉证,似与《近效》术附汤证相合,故以该方加减:附子18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灵磁石15克。
共奏温经补阳,重镇摄纳之效。
嘱其原方连用二剂,眩晕减轻,继用两剂。眩晕基本消失,脉转有力,舌色接近正常,但觉心下痞满,干呕不思食,微见眩晕,为中阳未复,再以温阳降逆安胃为治,方用术附合二陈汤:
处方:陈皮9克,半夏9克,云苓9克,白术9克,附子6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
共服四剂而愈。
《金匮要略》记载:“《近效》术附汤治风虚头重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气。”《金匮要略》云:“肾气空虚,风邪乘之,漫无出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致头中眩苦至极,兼以胃气虚,不知食味,此非轻扬风剂可愈……”
可知此条头重眩苦极,乃阳虚眩晕之重症,主要是肾中阳虚,挟浊阴之气上逆所致,按方中附子属大辛大热,气味俱厚,是温经回阳的要药,白术、甘草甘缓,能调补脾胃,协同附子温暖其脾肾。
此方虽药味少,但力专效捷,三药合用,以治头重苦眩,在临床除应注意兼证外,脉候最为重要,因阳虚之脉是沉微与浮虚,细心辨察,病情即可了然,治法才有所循。
本文摘自《陕西中医》丨作者/吴茂荣。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