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胃痛,牙痛,喉咙痛,心烦失眠睡不着……可以学学这味药

2022/9/13 9:03:19来源:罗大伦频道 作者:香薷

正式开始之前,先来分享一段我接触苦味药物的经历。那是我还没上学的年纪,东北的冬天还是屋外漫天白雪,屋内暖意洋洋的强烈反差。在这样的冬天里,我最喜欢的事儿之一就是盖着厚棉被,脚踩暖气,睡懒觉。而且,经常是家人都摆着桌子开始吃饭了,我却还窝在被窝里晒太阳,话说那个时候我家的屋子面积很小,卧室需要兼具餐厅的功能,床是摆放在窗户下面,贴近暖气的位置。


可能就是东北这样的气候再加上我的睡觉习惯,结果就睡出个小毛病。每天早晨醒来时,我的眼睛却睁不开了,因为厚厚的黄眼眵像强力胶一样牢牢地把我的上下眼睑都黏在一起了,而且一连好多天都是这样。


其实,至今我都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感受,就觉得“好玩”,一觉醒来眼皮居然能自己黏在一起,多有意思啊。然后,我努力睁开眼睛的过程就像在闯关,试一次,再试一次,最后,总还是能凭借自己努力睁开眼睛的。但奈何,爷爷奶奶却不这样认为,经过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后,我被安排开始治疗。一盆温热的黄澄澄的水和一条毛巾,我就这样被看着敷眼睛,有时还会有药水流到嘴巴里。


它就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苦”,是那种“奶奶兜里的冰糖”都掩盖不住的味道。但真的就是这样苦着苦着,我的黄眼眵再没敢来。


时隔很久之后,我才知道那个难闻的味道叫做黄连,不过,如果那个时候谁来告诉我,黄连有多么地好,我是一定不愿意接受的,毕竟,以我当时的年龄来说,“苦”就是“不好”。而后,经历过了产后的失眠,见识过了无奈的“牙痛”,和反反复复的咽喉痛……才懂得“黄连的难能可贵”。


黄连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难得的“味苦”却能够列为“上品”之药。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失眠、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


《神农本草经》言黄连:“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癖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珍珠囊》:“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


一句“哑巴吃黄连”的俗语,让黄连之“苦”广为流传,也让黄连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中药明星”,而黄连究竟应该怎么用,能够位列《神农本草经》上品的黄连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我们或许还有些模棱两可,而它就这样机缘巧合下,成为了我们身边“熟悉又陌生”的那种“苦”。


01

湿热腹泻、三高人群


● 黄连是调理中焦湿热的一把好手,巧妙将其应用到方剂之中的当属朱丹溪的“左金丸”,此方由18克黄连和3克吴茱萸组成,是清泄肝火,降逆止呕之常用方,适合于“爱生气,气的胃痛,反酸,口苦,吃不下饭,打嗝,呃逆”之人,相当于部分慢性胃炎、胃溃疡等人群。


● 而另一更为常见的思路当属老辈人用黄连素治腹痛腹泻,一般也就吃个两、三次,腹泻就能止住。其实,这就是黄连“燥湿、解毒”之功的体现。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腹泻问题,大部分都与湿热伤中有关,若初起症状仅为泻下急迫,气味臭秽,则黄连素即可;若兼见腹痛明显,则可以选择复方黄连素,复方中加入了木香、吴茱萸、白芍,融入了朱丹溪的“左金丸”的思路,行气止痛之力更好一些。


● 换个角度来说,“黄连素治腹泻”,其实应该算做一种兼见现代医学思维的中医用法,而在这一思路上继续思考下去呢,又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思路。


02

咽喉不适


金泰和二年四月,民间流行疫疠,患此疾者都会出现发热怕冷,颜面肿胀,甚至肿到眼睛都睁不开,而且还会出现明显的咽喉疼痛,喘促,舌干口燥的表现,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患此病之人多会出现明显的颜面红肿,故称之为 “大头天行”,即书中“大头瘟”。当时的百姓们没见过此类病症,能用的办法都用了,似乎也没救下几个人,大家也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也就意味着距离“柳暗花明”很近了,“张县丞之侄亦同患此病,求诊于东垣先生,遂有此方,随后被推广于民间,救治了无数人。”


普济消毒饮组成:


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这便是如今善治扁桃体发炎,腮腺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淋巴结炎等病症的“普济消毒饮”。此方重用黄连、黄芩为君药,是解风热上雍,咽痛肿痛之良方,尤其适用于发热、咳喘、咽痛疼痛明显之人,罗博士此前对于此方也做过详细的讲解,想要具体学习的朋友可以看看“流感的热症,可以参考普济消毒饮”这篇文章。


03

胃火牙痛


药分五味,味苦者“能泄,能燥,能坚”。


泄者,为清热泄火,泄降逆气,泄浊通便;燥者,即为燥化湿邪,也就是黄连外用可以疗湿疹之意;那“坚阴”会是什么意思呢?


我觉得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下面我们要具体说的“交泰丸”“黄连阿胶汤”中苦味药物的“泻火存阴”之意;另一层坚固筋骨牙齿,《灵枢·五味论》:“齿者,骨之所终也,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也就是以“黄连”为君的清胃散治疗牙痛之理。


清胃散组成:


黄连6克,升麻6克,生地黄6克,当归6克,牡丹皮9克。


——李东垣《脾胃论》 


清代顾世澄的《疡医大全》中言:“凡血从齿缝中或齿根出者,谓之齿衄……亦有胃热而齿断出血者,阳明气血俱多,火旺则血如潮涌,善饮者多犯此。宜清其热,清胃散主之。”


也就是说平素喜欢饮酒,饮食上喜食肥甘厚味,容易牙龈红肿,刷牙时牙龈出血,口内有异味,出现牙痛者,当服清胃散,这真的是一剂非常好的清胃火,止齿痛齿衄之方,只是暂无原方中成药,如果牙痛来急,也可以选择成药“清胃黄连丸”,取意相通。


李东垣与张仲景


说到“清胃散”,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也一定发现了此方亦出自李东垣之手,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以“脾胃”为治病之本的李东垣为什么会如此爱用“又苦又寒的黄连”呢?


其实,养护脾胃一定不是避免所有“苦寒”之物,因为李东垣告诉我们“火与元气不两立”,想要补足元气,就要消除体内之火,这也就是他用黄连之意。其实,同样的道理医圣张仲景也早已告诉我们,因为以疗寒为主的《伤寒杂病论》经方之中,黄连就出现了19次之多,足可见寒热平调之重要,比如胃胀不适的泻心汤,腹痛痢疾的白头翁汤,上热下寒的乌梅丸和下面我们想展开说说的“黄连阿胶汤”。


04

心肾不交,失眠


医圣张仲景言:“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组成:


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阿胶9克、鸡子黄(就是鸡蛋黄)2枚。


注:成药名为坤泰胶囊。 


——张仲景《伤寒论》


心主神志,主五脏六腑之情绪,心血不足,思绪烦忧,心神失养则易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难以自控的问题;肾藏精,在志为恐,肾水不足,无以与心火相平衡时,便会出现“烦躁,不安,易受惊吓,易焦虑”等失眠问题,若同时伴有“口干,面部潮红,舌质红,有裂纹,脉弦细”,则可予黄连阿胶汤以助睡眠。方中黄连用量最重,清心泻火,除烦解热,以制心火之亢,使心火得以下行温肾水。《本草崇原》注道:“久服令人不忘者,水精上滋,泻心火而养神。阴中有阳,能济君火而养神也”。故知,黄连清心火,安心神之功自不待言。


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失眠不安者可用黄连阿胶汤,而肾阳不足,口舌生疮,腰膝冷痛,夜寐不安者,如何“交通心肾”呢?王孟英告诉我们“交泰丸”。


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名交泰丸。


组成:黄连18克、肉桂3克。


——《四科简要方·安神》 


“交通心肾”的组方思想是明代韩懋《韩氏医通》提出的:“火分之病,黄连为主……佐官桂少许……能使心肾交于顷刻。”而该书中尚未提及交泰之名,直到王孟英在《四科简要方·安神》中正式赋予剂量和名称。此方仅两味药物组成,一清一补,相反相成,目的在于补肾阳使气化行,水津生,心火清而阴阳济,地气生,天气降,故名“交泰丸”。


有人说“青春期的暗恋就像吃黄连”,过程中的苦涩只有自己能体会。


我觉得这个比喻真的很恰当,因为青春期的暗恋一定不会只有苦涩,其中夹杂着的跌宕,甜蜜才是真正值得回忆的味道。而其实人生一辈子,或许还是要吃点苦的。


它不仅是五味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会让我们的情感更富有深度,就像久旱后的甘露,弥足珍贵,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