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贴敷治疗方法,您知道吗?

2016/1/22 11:44:56来源:网络

  概 述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哮与喘都会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症状表现略有不同。

  “哮”指喉间有哮鸣音“喘”是指呼吸急促困难。正如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说:“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临床所见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两者每同时举发,其病因病机也大致相同,故合并叙述。

  其他的还有过敏性皮肤疾病,慢性咳喘,老慢支等疾病,具体情况可以咨询医院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男女老幼皆可罹患。哮喘多见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

  本病之基本病因为痰饮内伏。小儿每因反复感受时邪而引起;成年者多由久病咳嗽而形成。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偏嗜咸味、肥腻或进食虾蟹鱼腥,以及情志、劳倦等,均可引动肺经蕴伏之痰饮,痰饮阻塞气道,肺气升降失常,而发为痰鸣哮喘。

  发作期可气阻痰壅,阻塞气道,表现为邪实证;如反复发作,必致肺气耗损,久则累及脾肾,故在缓解期多见虚象。

  辨 证

  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呼出为快,表现为实证,需辨寒热。兼见喉中如水鸡声,咯痰稀薄,形寒无汗,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为内外皆寒,称冷哮;兼有胸高气粗,咳喘痰黏,咯痰不爽,胸中烦闷,咳引胸胁作痛,或见身热口渴,纳呆,便秘,脉滑数,苔黄腻,为痰热阻肺,称热哮。

  缓解期:表现为虚证,主症为病程反复发作或当哮喘间歇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体质虚弱,脉象无力。兼见喘促气短,喉中痰鸣,语言无力,吐痰稀薄,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而无力,为肺气不足;气息短促,动则喘甚,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为久病肺虚及肾。

  贴敷治疗处方

  1.复方麻黄散(《脐疗治百病》)

  主治:哮喘,症见胸闷气紧,咳嗽,吐清稀白色痰,喉间痰鸣,伴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滑。

  处方:麻黄15g,细辛4g,苍耳子4g,延胡索4g(醋炒),公丁香3g,吴茱萸3g,白芥子3g,肉桂3g。

  用法:诸药共研为细末,取药末适量,用脱脂药棉薄裹如小球,塞入患者脐孔内,以手压紧使其陷牢,外以胶布贴紧。隔2日换药1次,10日为1个疗程。一般贴药1~2个疗程可痊愈。如贴药未满1日,脐孔灼热发痒时,应立即揭下贴药,待过1~2日,脐孔不痒时再换药球续贴之。

  2.复方白龙苏散(《家庭脐疗》)

  主治:哮喘。

  处方:白果、苏子、地龙、佩兰、川椒、野荞麦根各等份。

  用法:诸药压粉,装瓶备用。每次取药粉1g,以白酒调成膏状,纳入脐中,常规方法固定。每日用药1次。

  3.加味麻膏散(《敷脐妙法治百病》)

  主治:热性哮喘。

  处方:麻黄、生石膏、甘遂、杏仁、白芥子、明矾各等量,米醋适量。

  用法:将前6味药物混合共碾成细末,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陈醋调和如泥状,敷于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4.麻萸芥姜糊(《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支气管哮喘。

  处方:麻黄、吴茱萸、白芥子各15g,姜汁适量。

  用法:将前3味药共碾成细末,过筛,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姜汁调和成糊状,塞入脐孔内,外以胶布固定。每2日换药1次,6次为1个疗程。

  5.加味麻黄香桂散(《敷脐妙法治百病》)

  主治:慢性支气管哮喘。

  处方:白芥子、半夏、麻黄、公丁香、肉桂各12g。

  用法:将以上诸药混合共碾成细末,过筛,贮瓶密封备用。临用前,取药末适量,填满脐窝,外以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6.麻杏石甘散(《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肺热喘咳。

  处方:麻黄10g,杏仁9g,生石膏15g,甘草6g。

  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次取药末3g,温水调糊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

  7.茸桂膏(保肺膏)(《中国膏药学》)

  主治:哮喘(支气管喘急)。

  处方:鹿茸60g,上肉桂12g,防风90g,生绵黄芪90g,党参90g,炮姜18g,酒炒黄芪18g,苏叶12g,母丁香18g,明附片60g,白术30g。

  用法:肉桂、丁香研末,余药用清水280mL浸一宿,次日入锅中煎,至水干之后,再将药倾入菜油2000mL同煎至药枯,过筛去渣,再煎沸,入黄丹610g,然后将肉桂、丁香末加入和匀,收膏摊布上。贴背部第4、5胸椎体交界处两侧。

  8.毛茛膏(《中国灸法集粹》)

  主治:喘息性支气管炎缓解期及轻度发作的患者。

  处方:取毛茛全草洗净阴干,研末,密贮备用。

  用法:每人每次取药粉4~6g,以鲜生姜汁调成稠膏状。用正中剪有绿豆大孔的胶布数块,将小孔对准定喘、肺俞、膈俞(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等穴位贴好。

  再取药膏如绿豆大,放于穴位上,上贴敷胶布以防药膏脱落,至局部有灼痛感,即可揭下药膏。于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各贴敷1次,晴天中午12点前后贴疗效最好,一般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

  9.白芥子糊(《中国灸法集粹》)

  主治:喘息性支气管炎缓解期。

  处方:生白芥子末适量。

  用法:用清水或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上背部肩胛间区,每次敷灸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敷灸时患者局部皮肤红晕、发热、微痛,有时可起泡。

  10.止咳平喘膏(《穴位贴敷治百病》)

  主治:哮喘。

  处方:黄芩、大黄各30g,麻黄20g,细辛6g,葶苈子24g,丹参15g。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取药粉适量,用鲜生姜汁调拌成糊状,制成约0.125px×25px×50px大小,敷于大杼、定喘、肺俞(双)、天突、膻中穴上(每次6~7穴),贴8~12小时取下。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11.复方炙白芥子膏(又名冬病夏治消喘膏)(《中国灸法集粹》)

  主治:哮喘发作期或缓解期的治疗。

  处方:炙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甘遂12g,细辛12g。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装塑料袋备用。以上为1人1次用药量,在夏季三伏天使用。使用时每次用上药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并加麝香少许,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125px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处,最后用胶布固定。一般贴敷4~6小时,如果敷后局部有烧灼疼痛感,可提前取下,如果敷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也可多贴敷几个小时,等药物干燥后再揭下。每隔10日敷灸1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共敷灸3次。可用于哮喘发作期或缓解期的治疗,一般连续贴敷3年。

  12.麝香大蒜贴(《中国灸法集粹》)

  主治:哮喘发作期或缓解期的治疗。

  处方:麝香1~1.5g,紫皮蒜10~15头。

  用法:取麝香1~1.5g,研成细末,再将紫皮蒜10~15头捣成蒜泥,于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中午近12点,让患者俯卧,以肥皂水、盐水清洁背部皮肤,中午12点整,先将麝香均匀地撒在第7颈椎棘突至第12胸椎棘突宽8分~1寸的脊背中线长方形区域内,继将蒜泥敷于麝香上,贴敷60~75分钟后,将麝香及蒜泥取下(小儿患者如不能耐受疼痛,可于敷药后30~40分钟取下),清洗局部,然后涂以消毒硼酸软膏,再覆以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即可。每年敷灸1次,可连续贴敷3年。

  13.复方桃仁糊(《中国灸法集粹》)

  主治:哮喘发作期。

  处方:桃仁60g,杏仁6g,栀子20g,胡椒3g,糯米2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制成糊状。将药糊分成4份,贴敷于双侧涌泉及与涌泉相对的足背阿是穴处,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敷灸12小时后去药洗净,然后隔12小时再贴敷第2次,贴敷3次为1个疗程。